從第一章開始,每一章的內容都會對《道德經》的原文進行一整章的解讀,同時提供相應的可實踐性小技巧。每一章的結尾,都會方法論的總結。
好了,事不宜遲,現在,我們先來看看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一句話其實簡單點理解,我們拋開其中文學華錦的外套,可以直接理解為:大道,也就是真理(人背后的覺知或是靈性真相),是不能用言語來傳達的。
那么什么是大道,什么是真理?
真理的“體悟”是不能用言語傳達的。
所以才會說:“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真正的(永恒不變)的大道了。”
佛語也有云:“不可說”,也就是真理只能通過自行證知,而不可能言語傳達。
但如果非要從字面的意思解析,也不是不可以。比如說:“真正的大道”在佛教被稱“極樂世界”或三摩地,信奉耶穌的信徒則稱為“天堂”,在新時代靈性中,這道則被稱“開悟”“覺醒”“新世界”。
看到這里,有人就開始疑問,極樂世界是什么?天堂又是如何的?所以為什么說,道可道非恒道之后是:“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就是說,說出來的,我們只能看到“理論”,而沒有證知。
證知,就是通過親身感悟而去證實。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不一定不存在,不是嗎?
譬如我們看了一本教人怎么開車的書,看完我們就會開車嗎?非也,我們只能通過自己實踐,才能掌握這門開車的技術。而開車的技術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而我們已經證知的存在。
至于真理,這世間證知的人并不多,所以一旦用言語將它說出來的話,要知道,一千個人眼中的一句話可能會有一千種看法,所以即便是最準確講述真理的言語,也可能被一千種不同的思想瓦解。
綜上所述,“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雖然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言語傳達,但傳達的始終只是表面理論,而不是我們永遠都能掌握的“證知”。
說到這里,道德經的第一句話說并不是非要讓往那“不可言”的“真理”上沖,若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實踐上,我們應當明白:
無論是那“大道”還是我們在學的、看到、讀的東西中,我們要將字面的“理論”實踐出來,通過反復的練習,將其變成自己這一生都具備的“能力”(恒道)。
要知道,真正的技藝不是靠嘴說出來的,但也不是光靠行動就做得出來的,而是“理論+實踐”,試想一下,我們根本不曉得“大道”的修行方法或者某門技術的學習方式,然后就盲目進修,結果只會自討苦吃。
“無”,名天地之始;
同樣的,我們拋開其中文學華錦的外套,簡單點來說:
就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什么都沒有的,所以“無”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開始,進一步說。“無”甚至是這個世界目前的狀態,而且未來也是如此。
你也許會說,無不正是虛無,好,就當這個世界一開始是“無”的,那么現如今世間的事物不都在那嗎?要如何解釋說那是“無”。
其實,這個問題要剖析到底,就完全關乎到那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大道”了。
但其實,就算站在科學的角度上,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能量組成的,而如果你在顯微鏡下無限放大能量顆粒,到最后你會發現能量中空無一物,什么都沒有。
再者,在自我探索的方面,如果你逮住一件事物或者一個問題,一直問到底,你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問到最后根本就沒有答案。
比如說我們問:
天是怎么來的?自然形成的。自然是怎么來的?很多人自問到這里就頓住了,而就算你答得出自然是怎么形成的,自然背后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在那答案之后的又是什么呢?
你可能覺得這樣問下去毫無意義,因為我們一旦在有形的世界里去尋找,最后肯定是:沒有答案。沒有答案,就是無。若是我們在無形的世界里找,我們會發現,答案就在我們心里。
那么自然是怎么來的呢?是我們的心里來的:比如說我們的心認為自然是存在的,所以自然就這么存在了啊。相由心生,外在的一切都來自我們內在的反應。(如果你心里壓根不知道有一樣東西存在時,你會有想知道它怎么來的疑問嗎?)
這也許聽起來很玄,但在我看來,這卻是老子寫出下一句話的根據。
“有”,名萬物之母。
正如前面提到的,無論你同意與否,我們姑且這么說:
自然是怎么來的?我們內心所認為而來的。那么讀懂這句話就變得簡單多了,“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認 為有,所以事物是存在的。”
我們的心靈,就是“無”本身。
而當我們的心說:“有”某物的時候,我們開始認為這個世界有某物了。這個“有”本身就是一種類似“神創造世界”般的奇妙,所以為什么說“有”是萬物之母呢?
首先我們認為“有”某某東西的存在,然后某某東西就開始被我們的心認為是存在的了。
譬如,你是生下來就知道1+1=2的嗎?我們是先知道“有”數學這門法則,然后我們才“知道”的。
所以,我們從一開始的“無”,到我們認為有“自然”,于是我們見證了自然是存在的,有“天”于是我們見證天是存在的,有“愛情”于是我們見證了愛情是存在的。
這咋聽起來可能很離譜,只因你的頭腦想不通這其中的邏輯。但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發現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你有事業,你有房子,你有車子,你有錢,你有思想,你有過去,你有未來……
那么,當你去掉所有“有”之后的附加事物時,你是誰?是無。
看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頭腦開始有些轉不過來啦~放輕松點,我們說點實踐方面的吧。
其實懂得舉一反三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既然我們的心說有的東西,就是有的,那么是不是我們說:我有錢。然后我就會有錢了?
確實是這樣,但不是這樣說一句:我有錢。然后錢就自己來了。
有一點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你在有意愿做成任何事之前,肯定是先有一個把事情做成的想法,然后再為之努力,并將其完成的。
那么“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可以運用為:一開始我們沒有某物,所以我們有意愿去得到某樣事物,于是我們去行動而擁有。
這講的是:目標,方向。
明確的方向與正確的行動。這樣的話,一開始就明確方向,你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并讓自己從無到有,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收獲萬物。如果一開始有意愿,但方向與目的卻都不明朗,隨波逐流,只怕很容易迷失。
重要的不是怎么想或是怎么做,而是兩者結合:目標+實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如果你理解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或者只是略微能懂,那么這句話的就比較容易讀懂。
簡單點說,我們要想體會“大道”,可以經常在“無”(指的是無形、心靈或者是我們常說的冥冥中的感受與體驗)里察覺到它的微妙。
另外,也可以經常在“有”(也就是前面說的,我們說我們要擁有什么,或者說看看這個世界有什么,或是事物、人、有形的萬物等等)觀察它們的“終端”,也就是前面說的,探尋事物的來源。
道德經的這兩句,可以說就是指引我們怎么去“入道”,算是提供了觀察“無跟有”這兩個方法。
實踐起來又是怎樣呢?我的建議是:察覺自己的內心,觀察世間萬物的源頭。
能起什么作用呢?如果你只是靜靜察覺自己的內心,不帶任何批判同時平靜頭腦,你會發現到微妙感的,那確實只能自己體會。
觀察萬物的源頭,其實是如今科學家力在鉆研的一個方向,為的就是找到生命的真相。
但其實如老子所言:無中生有。向外尋的結果永遠是沒有答案,因為“有”既然來自于“無”,那么答案自然只能在“無”里找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跟有,同樣來自大道(生命的真相)。
只是名稱不同,它們同樣的玄妙、深奧。
至于有多玄呢?如果你用頭腦去理解它,那么你會徹底繞到了“玄之又玄”里(比如說一個問題問到底沒有答案,就算浮出答案,然后順著答案接著問,又玄了。)
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這“無”跟“有”呢,自然是要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議一樣:親身體悟。因為沒有人能夠教給你他真的會的,除非你自己學會。
最后眾妙之門的意思,可以說是對整段話的一個結論,就是說,如果不去體悟,但憑理論來理解“大道”,要怎么概括呢?
個人看法是:
所有的道,無論是科學、靈性、修道、佛門、瑜伽還是任何的修行門道以及生存本身(無論有意識性的還是無意識性的),所有的追尋都朝著不變的真理(了悟生命的真相)而去。
這就是:萬變不離其宗。
本章的相關方法論
1.我們看了一本教人怎么開車的書,看完我們就會開車嗎?非也,我們只能通過自己實踐,才能掌握這門開車的技術。而開車的技術本身就是一種“無形”而我們已經證知的存在。
2.無論是那“大道”還是我們在學的、看到、讀的東西中,我們要將字面的“理論”實踐出來,通過反復的練習,將其變成自己這一生都具備的“能力”(恒道)。
3.在自我探索的方面,如果你逮住一件事物或者一個問題,一直問到底,你也會發現,一個問題問到最后根本就沒有答案。
4.有一點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你在有意愿做成任何事之前,肯定是先有一個把事情做成的想法,然后再為之努力,并將其完成的。
5.明確的方向與正確的行動。這樣的話,一開始就明確方向,你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并讓自己從無到有,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收獲萬物。如果一開始有意愿,但方向與目的卻都不明朗,隨波逐流,只怕很容易迷失。
6.重要的不是怎么想或是怎么做,而是兩者結合:目標+實踐。
7.如果你只是靜靜察覺自己的內心,不帶任何批判同時平靜頭腦,你會發現到微妙感的,那確實只能自己體會。
8.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這“無”跟“有”呢,自然是要如前面提到的一些建議一樣:親身體悟。因為沒有人能夠教給你他真的會的,除非你自己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