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影《刮痧》,說說中美育兒文化的巨大差異,我們是該自豪還是反思?
大家都刮過痧嗎?即使沒有刮過,肯定也聽說過吧?刮痧是我們中醫特有,老祖宗留下的技藝。它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2001年出品的電影《刮痧》,在當時引起了關于中外育兒觀念的巨大討論,即使放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雖然十幾年后已經無人樂意通過電影的方式,來反映類似方面的中外差別,但未必說明當下在兒童保護方面取得了多大的進展。
《刮痧》這部電影選擇刮痧這一中醫療法為切入點,規避了傳統中國家庭常見的靠體力管教孩子的方式,或許是想凸顯文化所起的作用。
電影中,五歲的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在幼兒園被老師發現,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老師報警,法院介入,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而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又無法解釋通過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面對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范的“全新解釋”,許大同最后終于失去冷靜和理智……法官當庭宣布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不準他與兒子見面。惱怒的許大同與朋友昆蘭之間產生誤解和沖突;為讓兒子能留在家里得到母親的照顧,許大同搬出了家;父親也決定回國,為了讓老人臨行再見一面孫子,許大同從兒童監護所偷出兒子丹尼斯到機場送別。受到通緝的許大同帶著兒子逃逸,和大動干戈圍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場追車游戲,“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父子分離,夫妻分居,朋友決裂,工作丟失……
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由“刮痧”這件小事引起的!電影中的許大同難以代表所有華人,但其言行應該反映了部分中國人的教育理念,即認為孩子是由父母私有的,只要所作所為是為了孩子,他人乃至社會都不應干預。
美國人顯然不這么認為,當然也不會認同華人的體力教育方法。他們不僅將家庭之外的部分權利讓渡給國家,還將家庭內部的部分權利義務拱手交給官方,片中提到的兒童福利局即是一例。
那么問題就來了,人們情愿將兒童保護上的不同之處,歸因于中美國情不同,在文化上有所差異。影片中的華人許大同,就喜歡將2000多年的傳統掛在嘴邊,試圖以此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辯護。
除了歸咎于文化,許大同在片中還多次強調父親對兒子的愛有多深,似乎有了愛就可以無視小孩子的權利,就能夠憑此反駁對方的虐童指控。
上述這一系列事件,不求甚解的話可以歸結于文化不同,卻不利于部分華人家庭在兒童保護上的進步。
拿文化或者親人之愛來掩蓋對兒童權益的漠視,說好聽點是中庸之道,說難聽點就是掩耳盜鈴。不僅不能幫助被侵權的兒童,而且還縱容了虐童家長,即便對于社會來說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承認歐美在兒童保護上的優點,進而虛心向其學習,恐怕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會違背什么原則,更不會破壞所謂傳統文化,或許只會促使傳統價值觀優幣驅逐劣幣。
這部影片從刮痧入手,雖說具有較大的巧合性,但不能以此認為電影僅僅講了一個文化差異的故事,進而否認《刮痧》的現實意義,更不能因而無視傳統華人家庭在兒童保護上的落后。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