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下的思想之光

可以說,從古代至今,我們思想哲學的發展是一只走在一條框框的路上。自從它的誕生伊始,便已經定下了它屢受鉗制的多舛命途,或者說它由始至終都是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下成長。

遠古的人類泛靈信仰便是最初的開端,此刻是對自然充滿敬畏而又最為放松的發展時段。隨之到了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祖先崇拜,便奠定了遵從祖制這一思想的根源,因而出現了代代相傳的《周禮》作為其時代的標志。而真正獲得發展的實在東周列國爭霸而忙于軍政的時代,這是一次獲得喘息并相對自由成長的時期。而好景不長的便是大一統時代的確立,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時代濃縮在我們根子里的縮影。似乎它生來便是被束縛與牢籠中,皇權的鉗制讓它愈發的虛弱,若說這便是后來的結果,我便反駁這是大錯特錯的。老聃、孔子、陸王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確實最能代表皇權陰影下的思想之光。

任何的一種體制總是會有毛病的,每一朝代更替便是在不斷地治療它的毛病,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實質上是一種在皇權強迫下,體制的不斷增加、完善以適應時代的變遷和吸取前車之鑒。然而總有一個治無可治的時候,那是它自身的性質給予了它生命結束的必然命運;就好比人的一生,總是不斷地生病治病,然而等到他的軀體耗盡了生存的一切精力,便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了。自宋代以來的朱子重新給了歷經千年的儒學一次新的定義,四書五經逐漸在時代的潮流里滾動著而愈發的昌盛。明代時,朱子之學已經成為的“萬圣之學”,更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說。一切看似富麗堂皇,有一個詞卻是最適合形容這一時代的儒學發展了,那便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航船”。到了其發展的末端,逐步出現了一些衰退的現象。遍地讀書稱鴻儒,條條是道解千愁。廟堂一行千官雁,抽刀盡是讀書郎。晦暗的朝廷爭斗已經使儒學褪去了金色,朗朗誦讀“仁義禮智信”的卻偏偏都是沒有履行這些道理的讀書人。皇權金字塔下的讀書人因為權力的互相絞殺,不過都是能言會道的市井流氓耳,成天講格物致知卻格而不知。說到根本還是因為皇權進一步的加強必須要有更為強勢的思想鉗制工具,而思想哲學的可憐命運,便在明朝皇帝一代代的摧殘下變得愈發的茍延殘喘,八股文體制中的科舉也不過是走向權力巔峰而謀取一己之利的通道而已,目的還不過是篩選出能供皇權驅使的戰馬耕牛。


選自百度圖片

直到在貴州龍場出現了陰影籠罩下的一絲光輝,在那里誕生了讓無數人向往的心學。而我在這里想分享的便是“致良知”的思想。我解讀后所認同的而后總結了一句話:“凡事皆是發自內心而呈現的一種基于現實基礎的狀態。”換一個角度解釋,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心才是最終控制事情發展的最大因素。舉個例子,張三和李四做生意,本來是一筆很大的買賣,條件也非常的優秀,卻最終因為李四多猜疑的性格和不守信用的壞習慣而使之落空。所以,人的靈明是更應該的到熏陶的,通過學習和自我的感悟修養能達到一種品格高尚的境界。最后再達到一種“知行合一”的境界,即是將內心所含的道德真理,運用于現實的生活當中,把它履行出來而成為一種現實。這不僅僅是這個時代的缺乏,更是整個人所缺乏而應有的品格。

朋友跟我說,你這里將背景講得那么詳細,卻把應有的思想之光概括得如此的短狹,是不是有點輕重不分?文章本身就是一種道,它的文字鋪排都應該體現一種“知行合一”的態度。既然需要我們去自主的行動,便只是把該要的道理講明了,便是鼓勵讀者去施行的最好方式。而我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信仰者,將背景介紹清楚,也不過是讓讀文章的你從中理解到皇權思想下的陰暗也會誕生出思想之光,而這一點亮光,便是照亮一切的明燈,影響后來人的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