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年代像當今社會這樣重視教育,每個家長都有一套自己的育兒理念。揍是不揍?鼓勵教育還是打擊教育?上不上興趣班?一大堆育兒路上的問號圍繞著年輕的父母們。
每每這種焦慮導致生活雞飛狗跳的時候,上一輩的老人們總是應景地搖搖頭:“你說你小時候,哪有這么難帶呀,不也過得挺好的?”
你氣急敗壞地說:“這都什么年代了,能一樣嗎?”
問題是,你確定這樣焦慮的自己可以培養出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嗎?
在教育中,我們常常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心理發展。我們常常容易看得到孩子的優秀,卻不容易覺察到他心底的憂傷。
《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這本書的作者埃米.莫林作為一位暢銷書的作者,有著無數耀眼的頭銜。
她是認知行為專家、精神治療醫師、大學心理咨詢師,擁有執業臨床社工執照,TEDx演講者,在全球心理診療行業具有非凡影響力。她的文章常發表在福布斯網、《今日心理》《時代周刊》《ELLE》《Cosmopolitan》《快公司》以及Business Insider網、福克斯新聞等媒體上,是福布斯網站點擊量最高作者之一。
盡管生活頗多磨難,她仍然致力于幫助孩子從問題中走向自信。自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了一系列方法,來幫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但是這本書顯然是給父母看的,沒錯,作者就是想要告訴你。你要如何審視自己,讓自己內心強大,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想成為的人。
而作者也反向思維地展示了,那些內心強大的父母,所“不”會做的事。
其實你會發現,孩子所有的行為大概都是父母的折射。
一、愛與溺愛:從“度”上講,不僅僅是多寡的問題
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媽媽會承認自己是“溺愛”孩子的,他們只會覺得自己給予的愛不夠多。心疼、內疚、擔心和焦慮總是伴隨著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是啊,作為一個媽媽來講,這種擔心和焦慮大概從準媽媽這個身份就開始了,這是人的本能焦慮。可是,當我們知道這種焦慮不僅無濟于事,還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時,我們就會設法戰勝自己的情緒,這就是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
有些打著愛的名義的“愛”,是父母掏心掏肺地付出,可是沒有人希望這種付出換來糟糕的結果。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受原始家庭的影響而塑造的性格,有優點也有缺點。而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總是想盡辦法規避這種缺陷和遺憾。
1、出于“愛”的保護,既無微不至,又束手束腳
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喜歡幫助孩子“解圍”的家長。當孩子暴露在矛盾之中時,他們無論在何處,好像都能第一時間跳出來幫孩子化解矛盾。他們會說:“他小,他不懂這些。你們應該讓著點他?!?br>
我們也常常和一些家長聊天時,討論吃虧這個問題。有些人看護孩子的一個重要原因,除了要保證孩子的安全,還要保證他們在孩子間的社交活動中“不能吃虧”。假如孩子在沖突中是占上風的,家長通常不會作聲,但是一旦孩子處于弱勢,家長一定會跳出來,為孩子討回公道。許多在公共場合里陌生家長之間的戰爭,往往都是從維護孩子開始的。
我們先不去評判這樣的行為到底對錯。因為不同的行為導致不同的結果。那么這樣的家長可能會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呢?
全世界都對不起我
在家長第一時間跳出來保護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造成了一個觀點,就是完全是對方對不起我,我并沒有任何過錯。正常的社交生活中的矛盾,一定是雙方造成的,并不一定代表著孰對孰錯,有時候是兩種觀念和不同理解導致的差異。其實,孩子們的本質未必是壞的,他們因缺乏正確和有效的引導,而導致行為上的偏差。那種家長“護短”的行為,很難讓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將事情失敗的歸因都放在外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總是能看到別人的缺點
有人撐腰的孩子,一旦在社交中受挫,就會覺得對方不好,這一切都是對方的錯。但是一段關系或者是某種矛盾,一定是雙方促成的,看到他人的缺點,也要看到自己的缺點。認識到一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這才是一個完整而全面的認識??此巳绱耍醋约阂嗳?。若總是盯著他人的缺點不放,就會對周圍環境和身邊人心生不滿,格格不入。這其中,曾經費力袒護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排除在外。因為這種思維是思考問題的方式,并不會因人而異。
自己無力改變糟糕的處境
既然在遇到問題時,歸因都是外部的。而自我之外的因素又是無法控制的,那么很容易就產生無力之感,既抱怨糟糕的處境,又無力改變。陷入一個無限的循環,或者是黑洞。
以弱勢的同情來達到目的
將自己放在弱勢的一方,很容易達成目的,然而這種關系卻并不可靠。追溯過去,因為“身體弱就可以不參加軍訓”,諸如此類事情,將孩子放在一個弱勢的群體里,他天然就容易放棄嘗試,也不再愿意去證明自己。在長大以后的成人關系中,會容易極端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2、出于“虧欠”心態的養育,并非補償,而是放縱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F代職場媽媽常常一邊在職場中打拼,一邊又帶著愧疚來陪伴孩子。因為媽媽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沒有在孩子身邊,而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向了職場。因而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種補償的心態。
在這里就會覺得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帶著這種心態來養育孩子,就很少可以對孩子說:“不?!?br>
其實,沒有任何數據證明,陪伴孩子的時長,可以影響孩子的成長。
教育里最看重的依然是“言傳身教”,陪伴雖然是孩子所需要的,但是他們需要的仍然是高質量的陪伴。是和你在一起時,你的一言一行,對他無聲的沁潤。
而且這種虧欠這種心態并不容易覺察。當旁人覺得你縱容孩子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出于愛才選擇這樣做。而當他不斷地提出新要求,而你又不斷的滿足。并且你常常被他渴望的眼神打敗,不忍心看到他失望的時候,放縱就悄悄地產生了。
當然,并不是所有內疚與虧欠都會造成負面影響。有時候,它會讓我們反思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時,而對孩子大聲吼叫之后,出于內疚我們會反思將來不能再用這種方式與孩子溝通。
但是,我們仍然要注意的,是那些常態性的內疚與虧欠,因為它們將會讓你不斷的補償,孩子不斷地獲得。很顯然,這種補償永遠也無法填滿無限的欲望。
3、出于“恐懼”情緒的限制,是以愛知名的不信任
在我們眼中,孩子是弱小的。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而在我們眼中,孩子也是一樣的。
安全問題無疑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問題。然而,除了安全之外的擔憂,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理由呈現。
當孩子想要向前邁步嘗試走路時,怕他摔倒了。怕他太累了。想要自己拿起餐具吃飯,怕他弄得到處都是、怕吃的太慢飯涼了。
家長之所以會嚴格限制孩子的各種嘗試性的行為,大概是因為他們并不懂得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具備的能力。因此,他們也就不能根據不同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去評估風險。
其實,做任何事都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與其綁住孩子的雙手,不如告訴他如何規避風險。
有時候,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仍然做不到適當的放手。
因為其實我們無法控制自己內心的恐懼,對于世界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了焦慮。但是,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我們常常知道,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心存恐懼的父母很容易讓孩子看到一個充斥著危險的世界。那么他又將如何與這個可怕的世界建立聯系呢?
當我們責怪孩子靦腆、內向、膽小,我們是否反省過自己的行為呢?
二、權利與邊界:從范圍上講,太松和太緊,都不值得鼓勵
1、過于自由的孩子,沒有邊界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成了宇宙的中心
中國式的父母常常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吃一點點苦。一切為了孩子,然而結果卻差強人意。因為在這樣的親子關系中,一方總是付出,一方總是索取。尤其是從上一代嚴格的教育中成長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需要“釋放”天性,需要百分百的尊重和自由快樂地成長。
然而,沒有邊界的自由,早已不是尊重,而是讓孩子野蠻生長的土壤。
我們都相信孩子是性本善良,是單純可愛的。但是當他無意識地傷害了別人,他卻不能感受他人的痛苦和悲傷時,他便無法產生共情,會成為一個冷漠而自私的人。
給孩子自由,也要告訴他邊界。那些不能做的事情,和可以做的事情,都可以讓他自己來判斷。放正自己的位置,宇宙之大,人越是知道自己無知,就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當一個合格的父母,其意義不僅在于為了孩子舍得下、犧牲得了自己。而是讓彼此照亮對方的人生,有能力過好自己,才有可能真正地成就他人。
給孩子太多權利,可能反他被控制
曾幾何時,尊重孩子被扭曲了好幾個度,凡事都要咨詢孩子的意見。這在作者~看來,是極不合適的。孩子可以決定自己的某些事情,而讓一個年幼的孩子來參與家庭的決策,顯然就是權利過度了。因為假如你讓孩子們來投票決定要不要搬家,他通常不會考慮他所不知道的社會因素。而他思考的則是,搬去新的地方,他將會告別現在要好的伙伴們。
一旦孩子們參與各種決策,他將會被賦予超出年齡所對應的能力,讓其錯誤的認識到他可以掌控任何事。
2、過于嚴苛的孩子,沒有主見
苛責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過去老人帶孩子常念的一句話就是:“乖、聽話?!边@好像成為了那時衡量一個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墒钱斈切┕院⒆娱L大以后,常常屢屢碰壁,反倒是那些當年調皮搗蛋的壞孩子,往往混得春風得意。所以說,“乖”這個詞,是父母的需要,而孩子的成長完全不需要的。
當你很累很煩的時候,你希望孩子能乖一點;當你想做自己的事情時,你希望孩子乖一點;你希望他乖乖的,不要總是三天兩頭地給你惹麻煩。你也許覺得孩子必須得懂規矩,可實際上,那些規矩都是因你而定的,是你認為不能做的事情,而且只要孩子不執行,就會居高臨下地擺出父母的權威,希望他服從。
假設孩子什么都聽你的,讓他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孩子還是他本身嗎?不,他可能成為了另一個你,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非常成功和完美的人,復制你也無可非議。但是絕大多數的父母,總是在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要求孩子。甚至完全忽略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能達到的程度。
高標準嚴要求的孩子,看起來是完美的。他們從不許自己犯錯,然而,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不會犯錯的人是不存在的。不斷受到苛責的人生,反而脆弱的經不起風雨。而總是習慣服從的孩子也將很難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
你以為的管教可能只是懲罰
如果說溺愛孩子的家長,是因為感情太豐富,那么一管到底的家長,便常常是太過于理性了。溺愛的家長,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里都有愛,那么管教孩子的父母若是過度,就成了事事都講“理”。
其實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家是講情的地方。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就更需要講情了。管教本身是必要的,“管”在于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和偏差,即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教”在于告訴他怎么做。
所以,管教這件事與懲罰并沒有任何關系。有人認為對待孩子該獎勵則獎勵,該懲罰則懲罰,懲罰的目的在于“讓他長記性”,然而,教育里有句話常說:“什么事情,你若希望他做就誘惑他,你若不希望他做就強迫他?!?br>
我們反觀自己,讓自己感到痛苦和難過的事情,自己還愿意去做嗎?假如想讓孩子養成某種好習慣,應該引導他去觀察自己做這件事的好處,而懲罰只會讓他越來越痛恨這件事,反而越走越遠。
當前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種虎媽的理論。作為一種強勢的教育觀念,家長在教育這件事上占據了絕對的地位。也有不少先例證明這種理論的成功,例如鋼琴家郎朗、周杰倫等等。
但是教育不在于研究個例,虎媽這樣的家長需要一定的素質,對孩子的特質絕對的了解和正確的預判。只有那些充分認識到孩子有著某方面的潛力,而他受限于自己認知時,才出面干預指導。
三、成長與犯錯:從時間上講,無論你多大,都應該和孩子一同成長
1、選擇如何養育孩子,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在育兒這件事上,幾乎沒有對錯,但是教育是一場”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辛勤耕耘。
我們在自己的原始家庭中長大,形成了現在的習慣和性格,曾經自己受過的傷不想讓孩子再承受,曾經自己走過的坑也不想讓孩子再經受。
選擇高標準嚴要求的方式,孩子就會沿著一條規矩而嚴謹的道路去行走,但也容易缺乏創造性。而野蠻生長的孩子們,或許保留了天馬行空的想法,但也容易觸碰邊界,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家孩子就是傻,什么不都不知道爭,所以常常被人欺負。”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處于弱勢的家長,孩子就長期被定位在這個弱勢的圈子里了。
還有一種疼愛方式,是什么都不讓做。臟的事情不能做、累的事情不能做、不安全的事情不能做,不符合家長標準的事情不能做。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漸漸也就沒有了欲望,到后來可能你想讓他去做去嘗試,他都不會再去嘗試了。
有時候,人生像一場不知道終點的馬拉松,很多人日復一日地完成作息,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孩子也在忙忙碌碌中長大了。今天自己心情好就對孩子和顏悅色,明天心情不佳就對孩子大喊大叫,孩子也在人生的這種困惑中長大了。帶著對人生的不理解,好像人生也不過是隨波逐流。
而還有一種完全相反的養育方式,孩子的24小時都被各種各樣的學習計劃填滿,表面上看,這是別人家的孩子。今天獲得了這個獎,明天獲得了那個獎,成績優異,然而孩子們心理是否足夠強大,能夠正確認識成功和失敗,正確看待鮮花和掌聲,則需要好好深思。
2、做一個好媽媽很難,可是60分就足夠了
每一個媽媽都想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每個人又都不止這一個角色。當人們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分散給自己的各個角色時,總是帶著某種天然的矛盾。做女兒覺得虧欠了父母,做父母又覺得虧欠了孩子,做妻子覺得自己很累,做一個職場人又覺得偶有力不從心。
我們多么想奮力做一個好媽媽,但是被現實打敗,又有著諸多無奈。
有人說,媽媽是超人,她有三頭六臂??墒?,我們自然地會認為,花一個小時做三件事的,總是比不過專注于花三個小時做一件事的。尤其是在教育這件事上。那么全職媽媽就一定是完美的媽媽了嗎?也未必,因為人總是要搞定個體的需求,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這個別人也包括孩子。
全職媽媽這個群體非常特殊,很大概率上全職媽媽要比職場媽媽付出的更多。因為她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尋找并且讓自己的存在更有意義。這當然會有一些社會因素,也會有一些經濟上的因素。即便是富人階層的全職太太,也未必會比普通家庭的全職媽媽們壓力小。因為她們都必須找到一些除了媽媽這個角色之外的個人標簽,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
實際上,并不存在百分百完美的媽媽。我們羨慕的那種搞得定一切的媽媽們,其實羨慕的是她們那種從容的狀態。并非她們都是擁有著望塵莫及的能力,但是好心態和強大的內心卻是必須的。
有時候,搞得定一切并非是真的搞定了一切,而是相信自己能夠搞得定這一切。
做媽媽雖然是人的本能,但是當媽媽這件事,也是后天習得的能力。你若擁有了100分,你便不再需要努力了,而如果你是一個60分的媽媽,那么你就有無限潛力做個更好的媽媽。
3、你不應做了父母就停止努力,怎樣要求孩子就要怎樣要求自己
有多少家長抱怨孩子不學習,可是自己摸起書本還是上個世紀的事。有時候,我們不愿意承認,那些我們抱怨孩子的事情,恰恰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的事。而令我們驚喜的是,那些我們引以為自豪的事,也碰巧是我們也擅長的事。
然而,父母的雙標,讓孩子非常不服氣。“不是說,讓我自己進屋學習,那你們又為什么看電視呢?”“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的任務就是學習。進屋去。”
假設孩子的任務是學習這件事沒有錯,那么大人的任務是什么呢?掙錢養家嗎?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也像自己一樣,每天九九六,為生活累的不像樣。所以回家就覺得應該盡量的放松,那么在孩子面前,他便容易認為人生就是來享樂的。他也愿意只挑那些讓自己開心和快樂的事來做。
而且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這件事,又是個偽命題。學習又是為了什么?人的一生幾乎都在學習,學習各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來創造更多的事物和規則。
不僅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大人一生的任務也離不開學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才是學好習的前提。
如果將學習僅僅定義為考試和分數,那么當學業結束了,不再有考試,人們就當然會放棄學習,拒絕學習。
鄭淵潔就曾經霸氣的寫過一句話:“先學爸,后學霸。”他曾經幾十年如一日寫作,雷打不動。教育里的言傳身教永遠是最直觀和最有說服力的。
我們普通人并沒有這份勇氣和毅力,但是仍然可以從今天起,做出小小的改變。
我們會通過自己的改變告訴孩子:人生不應該是渾渾噩噩的,它是每一天都有新發現和新體驗的一天。你會想去了解世上一切有意義和有意思的東西。當你發現了學習的樂趣,你就會迫不及待地解鎖更多新的知識和技能。
我們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已經忘了:曾經我們也是一個孩子。
我們也曾經反抗父母權威,我們也曾不理解父母的行為,不屑于和他們溝通,但其實內心也是渴望父母的愛的。我們也曾糊里糊涂地被父母捧在心尖上,結果在自己的人生里屢屢碰壁。
人生來就是要克服困難的,一個具有強大內心的孩子,會更有勇氣面對未來的困難和挑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讓孩子內心脆弱的不是困境,而是你面對困境的態度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