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1月5號星期四,繼續講《流浪地球》。
今天要說的是其中的三個中篇,分別是《地火》、《臨界》和《百年守望》。
按書上的順序來吧。
《地火》
依然還是劉欣慈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他的父親是一個煤礦技術人員,因為長期在地下煤礦里,呼吸著含著大量粉塵的空氣,因矽肺而去世。最后一句話是叮囑他:不要下井。他深受影響,后來成為一名很成功的人(是很有錢還是搞科研我忘記了,但是不影響哈),他希望能夠通過一些新的技術,把臟兮兮的煤炭,在地下就直接轉化成清潔的能源,這樣就能夠避免父親的悲劇再次發生,并且改變現在煤炭工人是世界上最臟最累的活這個現狀。
他找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礦帶,就是與大煤礦是分開的,要進行一次試驗,然而,試驗失敗了,將大煤礦也引燃了,他也因此愧疚自殺,投入到熊熊地火之中。
其實大家都知道,在新疆有一個叫做火焰山的地方,就是因地下煤礦在不斷的燃燒導致的,已經燃燒了很久很久了,還將繼續燃燒下去。文中也提到這個地方,同時提到有一個對此地很了解的人,曾多次提醒、阻止他。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BUG啊,為什么不直接在已經燃燒的地方去做實驗?偏偏要重新燒一個?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百年后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通過未來人的視角來看現代人的一些“落后”的行為。比如很難理解“煤炭”是什么,比如要體驗一下真實的場景而不是全息模擬場景。以此來“幻想”這個實驗對未來的影響——應該是開山之舉吧。
《臨界》
這一部和《地火》題材相似,都是先描述現代人是如何追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失敗,然后通過未來人的日記來肯定或者說來體現現在的這些付出雖然沒有收獲,但在未來會得到肯定。故事描述了主人公的爺爺,是一個很棒的石油勘探或者說地質學家,因唐山大地震的影響,放棄了很多去研究地震的規律,成功的預測了幾次,然而在90年的亞運會時間的預測,卻沒有成功(雖然沒有真的發生大地震,但是也有一點小震)
他們家族有遺傳科研的天分,一部分的人繼承了對地質的研究,一部分人繼承了對病毒學方面的研究天分。而主人公顯然繼承了爺爺的天分,他后來去國外留學、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地震沒有規律!無法預測!
150年后,他的曾孫在日記里寫到一次去參觀地震控制局的課程,當時的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已經深入到25000米深處,并且能夠利用主人公當時對地震研究的資料,通過激光、全息影像等手段將引爆的物品放入相關區域,去破壞會產生大地震的應力,從而避免大地震的發生。就在大家都認為他的曾孫會繼承他們對地震研究的天分時,他卻選擇去研究病毒。因為他認為人類對抗病毒,也應該不斷提高人類對其臨界抗力,而不是逃避病毒,他要把控制地震的原理應用到對病毒的研究上去。
這篇文章所表達的,和《反脆弱》的一些觀念是吻合的,就是不斷的提高面對危機的能力,在更大的危機來臨的時候,才能夠很好的應對和避免。
《百年守望》
這一篇和《臨界》是同一個作者,王晉康。他的文章感覺和劉欣慈的比起來,更加有“人情味”,看了《百年守望》很是感動。
故事講未來,地球上的能源是以氦3為主,主要來源是月球。人類建立一個月球采集站,通過一個智能機器人和一個“人”在月球上采集。
而彼時的地球,對自然人的權利非常的重視,因為一些商業原因吧,月球上負責采集的這個人,是由同一個人的克隆人來完成的。克隆人被注入28歲以前的記憶,在月球上工作3年,3年后將“返回”地球,其實就是被氣化銷毀。他在月球上,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和“家人”他的妻子和孩子聯系一次,他渴望回家,然而在這一代出了意外,就是克隆人的本人,偷渡到月球上,為了彌補自己曾經賣掉自己克隆人的權利而來,他想改變這些克隆人的命運。在準備離開地球前13天里,克隆人知道了真相……他想報復!
然而,因為對妻子和孩子的愛,讓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存入人工智能內部的妻子和孩子的意識也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意識,每3年進步一些,目前還無法支撐他們的克隆體,必須再過若干個3年,才能夠讓他們的克隆體真正的團聚!才能夠讓在月球的克隆人真正的回家團聚!
最后,克隆人選擇了像以往的克隆人一樣:被氣化!
這是一個能夠感動人的故事,克隆人和人類一樣,都是有感情的。這篇文章里還有一個關鍵是人工智能,它也已經達到了“智慧”的境界,非常的聰明、善良。可能是篇幅或者作者不愿意深入的原因吧,文中就是淺淺的談了一下關于克隆人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真的發展到那一天,這一定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問題。
這本書還有三篇沒有看,都是何夕的作品,期待。
By罕見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