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么都值錢。”
01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位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林讓路,準備自己退回去。列林說“你先過吧!你端著東西走了大半截,我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
他用了“請”字,說的很親切,很響亮。然后他自己緊靠這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02
一天,老師說她推薦一學生去醫院上班,路上太陽很大,老師撐著傘,學生沒有帶傘。老師怕學生曬著,和學生一同撐傘。
太陽很大,學生抱怨。太陽太大了,傘沒遮住,好熱。此時的老師也熱的不行了,還的顧忌學生。自己也被曬的通紅。
03
孔融讓梨,孔融把大的梨子給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最小的,也是講禮貌。
04
以前一個人問路,遇到農民老伯伯,就說“老頭,到杏花村怎么走”。
“五里”只聽見老人回答。
他往前走了五里,并沒有到,才反應過來老人在說他“無禮”
05
越來越多的事例告訴我們,禮貌已經是不可缺少的品格了。
對于現在的社會,更是這樣。禮貌體現在細節上,體現在對人的尊重上。
更多的人認為,不禮貌,也是對人的不尊重。
一個人為人處世都禮貌,是可以給人第一印象好一些。比如會顯得他為人謙虛,誠懇,懂事,大方,和善,有禮貌,有涵養,有知識。
我們都知道第一印象對人很重要。一般,第一印象差,基本別人不會和你有過多的交往了。而且第一印象是難以抹掉的,后期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了才會慢慢改觀。
重點是,現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又有幾個人會認真的去研究一個人到的是什么樣的呢?
通常都是通過第一印象交往。第一印象都不好,后期又怎么會好呢?
06
待人接物,特別是對長輩,尤其需要禮貌。
如果我回家和家里的老人說話像平時和朋友相處一樣,這時候老人就會說我們不尊重他們,老人本來就愛多想。
這種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無限的聯想各種東西,覺得自己老了,身體又不好了,沒什么貢獻了,現在自己的家人都開始嫌棄自己,不尊重自己了。
不說自己家的老人,就是平時我們遇到的老人,他們也是這樣的。你說話有一點點的不禮貌,他們就覺得你沒有尊重他們。
所以,對待老人還是多用禮貌詞。禮貌總是有用的。
07
對身邊的人也要有禮貌。
前段時間,我就惹人生氣了。
就是因為我說話大大咧咧,當時說話沒有禮貌,導致別人生氣了我自己都不知道。后來去給人道歉了,到現在都還沒有原諒我。
可能我們平時不覺得。我們有時候說話是沒有禮貌,但是周圍的人知道不計較就算了,如果別人在意,不就像我一樣得罪人了嗎?
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就是這樣。
08
不禮貌可能還會造成很多誤會。
兩個朋友間開玩笑,平時不注意,也特別不禮貌,但是感情不錯。然后說某句話被別人聽去了。可能朋友都不在意,第三個人在意了,這時他對你的印象一定不好。如果以后和他有什么來往,他絕對不會給你好臉色。
我們這時候還傻傻的不知道什么事。
不知不覺的得罪了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都需要禮貌。禮貌會讓人覺得你有修養。事實也是這樣,文化程度越高,越有修養的人越會注意禮貌,越懂得尊重人。越會為他人著想,這就高情商吧!
禮貌,我們的人際交往會更簡單,更廣泛。
讓自己盡量的禮貌了。體現了你的修養。
洛克說“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