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朋友圈被一篇名為《愿你》的作文刷屏了,作者是北京四中的初二女生張詠言。
“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愿你有盔甲也有軟肋”“愿你的成熟不是被迫”“愿你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模樣”……
一系列的美好愿景瞬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也許自己當年也曾有過這樣的希冀,只是后來忘卻了最初的夢想。
其實,只要隨便在網上一搜,類似的“愿你”比比皆是。換句話說,也可以是“不忘初心”的另一種表達。
或許就如畢淑敏的《提醒幸福》所說的一樣,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所以“不忘初心”也要時時提醒。在人際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上一輩走過的彎路,總會想著不讓這一輩人走。但是在育兒方面,人們又容易陷入“忘記初心”的怪圈,不記得自己小時候多么渴望擁有自由快樂的童年,卻讓下一代過著“沒有童年”的生活。
可以說,沒有哪一代人比我們現(xiàn)在的人更重視育兒,為了孩子,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早教班、興趣班、補習班……哪哪都有父母迫切砸錢的身影。然而,現(xiàn)在的孩子真的快樂嗎?他們還有多少屬于自己的自由玩耍時間?他們的童年遠稱不上“童年”,因為在匆匆驅趕前行中,童年早已碎片化了。
2
哈佛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原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師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在《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一書中,帶領我們深入當前的兒童教育文化,發(fā)現(xiàn)其中暴露的種種問題,并探索問題的解決之道,為徒勞無功的父母找到育兒的正確方向,也讓孩子們找回真正的童年。
說實話,在讀《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一書中的時候,我略感吃力。不是因為作者的言論難以理解,而是本書的翻譯實在不敢恭維。每讀一本書,我一般都會盡力發(fā)現(xiàn)它的好,這一次卻忍不住吐槽一下翻譯水平了,那些彎彎繞的長句不僅把讀者繞糊涂了,想必譯者都不知所云。所幸,糟糕的翻譯帶來的只是不痛快的閱讀體驗,尚未影響對全書的整體認知。
讀完《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個關鍵詞:期望錯配、最佳學習區(qū)域、讓孩子做孩子。
期望錯配,通俗點講就是指我們家長對孩子寄予了不適用于他們這個年齡段的期望。
“我們需要將某些孩子從那些仍在不斷成熟中的、優(yōu)良的動作訓練教程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更有意義的活動。”
在作者看來,比起擔憂2歲多了還要父母喂飯的孩子,那些30個月還無法擺脫紙尿褲的孩子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對象。
然而現(xiàn)實生活恰恰相反,人們會指責給孩子喂飯的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卻對那些不教孩子如廁的父母表示寬容。
事實證明,由父母喂飯的孩子長大后絲毫不影響他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反而是長期使用紙尿褲、不會如廁的孩子會充滿無力感和無能感。
在讀本書之時,我自己也剛好遇到了同樣的困惑。
我家小朋友2歲了,還不太愿意自己吃飯,大人不喂就不吃。喂還是不喂?實在傷腦筋。而本書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認為,喂飯不要緊,等孩子再大一點手部精細動作發(fā)育更好了,他會自己吃飯的。當下喂飯是為了給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卻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原本我還有點將信將疑,后來又與朋友聊天聊到這個話題,她告訴我,她家的小朋友由爺爺奶奶喂飯到五歲!現(xiàn)在自己吃得好好的,不怕她不吃,倒是怕她吃太多!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也總算釋懷了。
再說最佳學習區(qū)域的問題。
中國的應試教育被稱為“填鴨式教育”,在本書作者看來,“填鴨式教育”不是中國的專利,國外也一樣,特別是幼兒教育,毫無美感的課堂裝飾、模式化的教學環(huán)境、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這些都讓孩子找不到學習的樂趣,他們就像小機器人一樣,匆匆忙忙地在教師的指揮棒下完成一個一個無趣的任務。他們沒辦法安安心心地翻看心愛的繪本,也不能在角落里痛痛快快地玩玩具,一切都得聽老師的。
為了擺脫這樣的課堂,甚至有孩子寧愿裝病待在家里,陶醉于用自己的塑料玩具構建出一個具有完整食物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由此可見,不是孩子不愛學習,只是他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區(qū)域。
當我讀到“最佳學習區(qū)域”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瞬間浮現(xiàn)出的是黑柳徹子筆下的《窗邊的小豆豆》,書中的巴學園雖然被外界視為“問題孩子”的學校,實際上它才是真正能發(fā)掘孩子的最佳學習區(qū)域的學校。
在巴學園,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完全由孩子決定。孩子們活潑開朗,聰明伶俐,壓根不是什么“問題學生”。巴學園從此也成了我的一種向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在這樣的學校學習。
不管是期望錯配問題還是最佳學習區(qū)域問題,歸結到最后,所有問題的解決都要落到“讓孩子做孩子”的六字真言上。
“讓孩子做孩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沒那么容易。這里又有幾個關鍵詞:游戲、閱讀、對話。
游戲,必須是在沒有父母干涉的情況下自由自在地游戲。
在《給孩子最好的成長力》一書中,作者非常推崇傳統(tǒng)的夏令營——一種能夠讓孩子真正深入自然的活動。在夏令營里,孩子們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很多技能,因為,如果你每天都游泳,肯定會變成一個游泳好手。傳統(tǒng)夏令營特別注重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養(yǎng),它的使命就是要允許孩子做個孩子。
我的一位研究生校友成立了一家體育運動公司,專門針對青少年開展體能訓練。他們的訓練方式除了常規(guī)的場地訓練外,還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戶外運動項目,這些項目把旅游與運動相結合,孩子們既體驗了山河湖海的壯美,又全面鍛煉了身心。草地上的枕頭大作戰(zhàn)、樹林里的爬樹比賽、雪地上滑雪、大海邊游泳……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們玩得開心,成長也在不經意間發(fā)生。
閱讀是快樂的源泉,身處鼓勵讀寫的環(huán)境中的孩子,會展現(xiàn)出強烈的融入語言世界的渴望。我們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去探索圖書的世界,大人只需從旁協(xié)助。
很多人擔心一兩歲的孩子還太小,看不懂書,其實孩子的聰慧令人難以想象。
我家小朋友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就給她讀繪本,她不僅聽得津津有味,還會形成自己的偏好,每次都挑最愛的那本讓我講。比如在《小雞球球》系列中,她最愛的一本是《小雞球球藏貓貓》,每次都主動翻頁,找出小動物的藏身之處。
等到她會說話了,更是時常語出驚人。看到星星就會說:“星星,你快下來吧!到樹上來唱歌!”看到外婆拿針線縫衣服,她居然冒出一句“慈母手中線”!(因為那時剛好給她讀了《游子吟》,她不僅記住了母親縫補衣服的畫面,還記住了相應的詩句。)閱讀的影響力非同小可啊!
至于對話,雖然現(xiàn)在的父母似乎更加注重陪伴孩子,寧愿自己辛苦一點也要鞍前馬后伺候孩子,陪著上補習班,陪著上特長班。但那只是表面上的陪伴,有意義的對話卻少得可憐。就算與孩子近在咫尺,可能也是在各玩各的手機。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就是人際交往和啟發(fā)智慧的過程,再天資聰穎的孩子都需要人點撥,對話就能激發(fā)孩子對自然、美和人生的探索。
3
畢加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如何確保他長大后依然是。”
套用本書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一句話作為解答,那就是:
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但是我們都可以過一種充滿感情聯(lián)系和善行的有意義的生活。讓孩子做孩子,讓孩子享受屬于孩子的美好童年,幾乎可以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