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子羽在視頻網站上觀看了由倪妮、霍建華、馬蘇、王大陸主演的電影《二十八歲未成年》。
看完影片,總體感覺,作為青年導演張末的處女作,完成度還是不錯的,影片的主題還是有一定的深度。
在我看來,影片主要講了追夢過程中人性的異變與復蘇。
在影片中,倪妮扮演的涼夏,與霍建華扮演的茅亮相戀10年,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涼夏追求的是一份愛情,一份完美的愛情。為了這份愛情,在10年的戀愛長跑中,她幾乎成為了茅亮的附屬。她為了照顧茅亮,放棄了自己繪畫的愛好,沒有自己的事業,幾乎失去了自我。因為失去自我,也在茅亮心中逐漸喪失了魅力。
霍建華扮演的茅亮,他追求的是事業。為了這份事業,他在不知不覺中也失去了自我。他為了一份設計圖紙,可以和涼夏翻臉,可以不顧危險地去找回自己丟失的IPAD。他為了這份事業,刻意討領導歡心,在和領導打網球時,交代涼夏必須輸球。可以說是低聲下氣,毫無尊嚴。
兩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時,失去了自我,這是一種人性和人格的異變。
而涼夏,在遭遇男朋友茅亮分手的生活劇變時,經歷了痛苦的反思。那一顆顆可以穿越回17歲的巧克力,可以看作是涼夏對17歲經歷的一個回憶。17歲時的涼夏,擁有繪畫的天分,擁有冒險的性格,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最終,找回17歲狀態的涼夏不但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且成為了茅亮事業上的幫手。
而不知不覺迷失自己的茅亮,也要依靠狀態回到17歲的涼夏幫助,來找回自己。當涼夏用自己卓越的球技打敗茅亮公司領導的時候,領導并不是如茅亮預想的那樣生氣,而是說“有點意思”。領導很享受這種真實的游戲。當領導看到17歲涼夏的作品時,馬上被涼夏的才華所征服,最終是涼夏的才華幫助茅亮重新得到領導的賞識。
當我們為了追夢,不論這夢是愛情還是事業,當我們愿意為此付出一切代價的時候,哪怕丟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結果卻發現,那夢想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而當我們堅持自我,活出自己精彩的時候,愛情會有,事業也會有。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我想也是導演張末想通過《二十八歲未成年》講給我們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