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端坐桌前,拿起這本書——《腦科學與課堂》,一邊咀嚼著題目一邊犯難:這書一定很深奧,能看得懂嗎?看得明白嗎?“既看之則安之”,即使看不懂也硬“啃”吧。(哈哈,第一遍讀時真是這樣想的。)
? ? ? “越是晦澀越得從頭讀,一字也不能漏掉。”自己給自己鼓足了勁兒。譯者序,序言,致謝,前言,引言,一字不漏地讀了一遍,讀進去了,發現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反而感覺很親切,很接地氣,真如譯者所說“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繪了腦的基礎知識及其與孩子學習效果的關系”。無論是作為老師,作為家長,還是作為學習者的我,感覺遇到這本書是幸運的,幸福的。
? ? ? 良好的情緒氛圍讓學習更容易發生。
? ? ? 在讀到第四章的時候,潛意識里,我在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想問學生你今天學習了嗎?我應該先問:你今天快樂嗎?如果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可以接著問。如果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一個問題就沒有必要問了。當一個人不快樂,不開心的時候,他是沒有辦法讓自己真正去學習的。作者在本章開頭就提出:回想當你被一位老師或者同學無意中當眾羞辱時感受如何?你還能在此之后專心學習嗎?大量受訪者表明當我們遭遇負面或壓力十足的感受時,我們的注意力就從學習中偏離了。也就是說,帶著負面情緒時學習這一活動就停止發生了。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課堂上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我們要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情緒氛圍。當我們看到有學生走神時,需要怎樣的提醒才不至于讓學生感到尷尬;當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正確時,我們需要怎樣糾正才不至于打擊到學生的積極性;當我們發現有學生是帶著情緒進入課堂的時候又該怎樣說,怎樣做……在這一章里,跟隨作者的講解我找到了方法和技巧。更讓我豁然開朗的是我讀懂了“營造學習的情緒氛圍是一位教師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了良好的情緒氛圍,學習才可能發生,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 ? ? 對于學習,物理環境是一種無聲而有力的信息。
? ? ? 對于學習,學校教室里的物理環境包括了很多方面,照明、聲音、移動、秩序和美觀等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注意。對于“久居”其中的我們是深有感觸的。書中提到“在能透過窗戶看到外面景色的教室中,學生能更好地將注意轉移到學習任務中”,這句話我反復讀了好幾遍,確定沒有讀錯。并且作者將盯著窗外描述為“軟注意”,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干擾,“軟注意”消耗更少的認知資源。以前,我,甚至好多老師(我們達成過共識)都認為窗外的“風吹草動”很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走(所以一樓有的教室習慣拉著窗簾上課)。書中的觀點很讓我好奇,所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決定在一樓的那個班級(恰好有一個班級在一樓)試驗一下。
? ? ? “學生在整潔而不雜亂、充滿美感的環境中達到最佳的學習。”這一點我感同身受。其實不只是作為學習者的學生,就是我們自己也有如此的體會。走進一間干凈的教室,學生穿戴整潔,桌椅整齊,墻面布置適宜溫馨,圖書角擺放有序,一股濃濃的書香氣彌漫其中,自然而然感受到一種舒適宜人的氣息,置身其中,無論學者還是教者都很舒心愉悅。優雅舒適的環境自帶正能量。
? ? 教會學生整體思維比教給零散知識重要的多。
? ? ? “當我們通過給學生提供更寬廣的視野或者‘整體圖’來指導學習時,我們會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以前的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并且能更好地說明學習目標之間的關系。”如果你感覺這句長長的話即使有兩個逗號讀起來仍然還很晦澀的話,接下來的例子會讓你眼前一亮,頓然醒悟:在完成一個大型拼圖游戲時,了解了包裝盒外面的完整圖片才使得每一片單獨的拼圖插片更有意義。(我就是這樣豁然明白的。)在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新的主題時,真的是這樣。我們不要急著給學生講所謂的知識點,我們要讓學生具有整體思維能力,建構知識體系,找到新知識與已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運用思維導圖呈現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學生站在單元的外面看到單元的整體,就像看到完整的拼圖,然后再走進去,有目標地學習知識點。已經臨近期末了,在接下來的復習中,我打算把在此處學到的“拼圖效應”用起來,以單元為單位整體復習,讓學生在體驗“拼圖”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梳理與整合。
? ? ? 讀《腦科學與課堂》,最愛的是大量的實例論證,讓理論變得清晰易懂;最大的收獲是明白了課堂行為的因與果;最深的體會是:讀,就一定有收獲。《腦科學與課堂》,感謝與你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