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期的戰(zhàn)爭片"長津湖"成為國慶檔影史上最火的一部,一騎絕塵,60%以上的觀眾給出了四顆星。身在北美的我,也成功從網(wǎng)上找到了這部片子,過了把英雄史詩般的視覺體驗。近三小時,我一直沒間斷地看著手機屏幕,的確很有沖擊力。
我不是寫影評,也不去打分。
影片吸引了我,也讓我想了很多。
1)是男兒,都有英雄情節(jié)。
喜歡影片中的男二號:伍萬里。一個淘氣,靈氣十足的漁家孩子,能打出一長串水漂,崇拜二個當兵的哥哥,想當兵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即讓哥哥瞧得起。從他身上也能找到自己17歲想當兵的影子。
在奔赴前線的火車起動時,一個女衛(wèi)生兵拋來的紅圍巾,盟動了伍萬里心中的愛情火花。一邊是武裝到牙齒的士兵,一邊是上前線只有彈殼的新兵,還沒開戰(zhàn)已遭遇轟炸,入朝后親身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萬里目睹戰(zhàn)友張小三在眼前血肉橫飛,那些關于戰(zhàn)爭的浪漫想象也迅速破滅。正如老兵雷排長說的,敵機屁股一開,下來的都是大炮,沒有打不死的英雄。
在生死博斗中,從沒殺過人的伍萬里在猶豫中,終于開了槍,開始蛻變成名真正的士兵。
也有幾個鏡頭,體現(xiàn)了人性的一面。伍萬里在敵軍營里看到一張美女帖畫時,瞬間把目光停了下來,還有吃著敵軍的巧克力,從敵軍指揮臺著著戰(zhàn)場的炮火紛飛的吃驚樣子。
一個民族要有血氣,要崇尚英雄,這才能贏來尊重。讓我想起在叢林法則的動物界,號稱世界上最大無畏的"平頭哥"蜜獾,連獅王見了都畏它三分。我還在想,如果"南京大屠殺"中30萬人起來反抗,又是什么場面。
做為連隊第677名戰(zhàn)士,在零下-40C的阻擊戰(zhàn)壕里,有一段和當哥哥的連長分一個石頭般的凍土豆,咬一口掉落了牙的描寫。萬里問他哥:大哥死前,你在他身邊嗎?大哥伍百里,在淮海身為連長被炮火炸開了肚子。二哥告訴弟弟,他把腸子放回去,死前只聽他說了聲"冷"。
冷,是長津湖的交響樂的一段主旋律。
九兵團20軍58師172團2營6連120名戰(zhàn)士,在水門橋阻擊時全部犧牲,大部分成了冰雕英雄。
2)戰(zhàn)爭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xù)。
二戰(zhàn)后,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世界分成了二大陣營。北朝軍在金日城指揮下,眼看拿南韓,完成統(tǒng)一半島,被美國破滅。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通過聯(lián)合國,組成聯(lián)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很快進攻并占領朝鮮大部,戰(zhàn)火逼近了中朝邊境。
"長津湖"一戰(zhàn),是志愿軍的第二戰(zhàn)股的組成部分,即在東面戰(zhàn)線。此戰(zhàn)中,美軍戰(zhàn)死、失蹤、受傷及凍傷約15,000人并迫使其展開大規(guī)模撤退。志愿軍未能達成殲滅美軍的目標,同時第9兵團也在美軍優(yōu)勢火力與后勤不斷之下,遭到重創(chuàng),死亡近五萬人,其中凍死凍傷減員高達9000余人(多數(shù)是因為缺乏御寒裝備)。
然而,這場戰(zhàn)役,也讓不可一世的二戰(zhàn)名將麥卡阿瑟碰上了鐵板,結束57年的軍事生涯。
3)戰(zhàn)爭是通過武力手段,讓敵人服從的暴力行為,其目的就是要消滅敵人,從物資和精神上摧毀敵人。
具解密的文件顯示,當時中國通過第三方印度,向美照會表明了底線,即三八線韓軍可以越過,美軍不可越過。美國人的回答是:沒有法律依據(jù)。換句話,武力說了算。主席當時寫下七個字:寇能往,我亦能往。
當美軍王牌師師長史密斯望著潰敗的一群,如走出地獄的幽靈,相信留給他的是恐懼和對敵手的敬畏。
13961名陸戰(zhàn)隊永遠留在了長津湖的冰天雪地,這是一場不愿被提起的惡夢,一場被遺忘的戰(zhàn)爭。
喜歡看戰(zhàn)爭大片的我,很少見好萊塢的韓戰(zhàn)大片。我去過華盛頓的韓戰(zhàn)紀念園。那里有19個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美國軍人雕塑群,用不銹鋼制造而成。他們排列成散兵線,“搜索前進”。他們的表情復雜:無柰?緊張?恐怖?警惕?兼而有之,他們的表情彌漫著戰(zhàn)爭的殘酷與緊張氣氛。
千里穿插,包圍敵一個王牌師而不被發(fā)現(xiàn)的奇跡,將頭號強國最精稅部隊打的落荒而逃,打出了中囯軍人的尊嚴。這是九兵團1.4萬人死去,3萬多人凍傷的慘重代價。宋時倫說:如果我們的武器裝備再先進一些,如果戰(zhàn)士們當時都能吃飽穿暖,如果當時也有一支強大的空軍,戰(zhàn)爭的結局會是不一樣的。
為了沒有如果,為了不被一袋"洗衣粉"妖魔化,如伊拉克戰(zhàn)爭,強國必須強軍。
4)戰(zhàn)爭的痛苦記憶難忘
出生在50年代的我,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卻聽父母親講過他們的經(jīng)歷。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當年七月底北平和天津淪陷,八月中旬開始了松滬會戰(zhàn),九月戰(zhàn)火已逼近了家鄉(xiāng)安慶,那年母親才過六歲。一家人跟著外祖父離開了安慶,逆長江西行去,開始了逃難生涯。先到長沙,又到貴陽,隨著日本鬼子轟炸貴陽,前線吃緊,一家人又上了路,最后到了重慶。國難之下,一路逃離漂泊不定,一年多時間后最終到了大后方四川。
重慶是著名的山城,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交通便利,成為陪都。為 躲鬼子經(jīng)常轟炸重慶,一家人選擇到合川縣,那里的民風淳樸,交通方便,物價低廉,離在重慶不遠。
一家大小住在合川的蘇家街。外公在重慶做事,每月工資留下自已的生活費,如數(shù)交給外婆。家中有外婆,二姥太和啞姑奶奶加四個孩子,雖合川物價低,但七張嘴一日三餐加房租,手中很緊。于是外婆將外公給的錢都用來買些針頭線腦的小商品,在市場上擺個地攤,頭二年的日子過得很平靜。母親在去樂陽門外的一所公立小學念書,中午趕回來幫著守地灘,換外婆回家吃飯,放學后再幫著把地灘收了,背上沒賣出去的小商品回家。
日本鬼子的飛機從1938年2月開始轟炸重慶,飛機經(jīng)過,合川都會拉起警報,預警響起,大家會往城外鄉(xiāng)下去躲避,時間一長只見飛機過頭頂,并沒投下炸彈,大家都開始松懈下來,認為合川是個小城,不會是轟炸目標,甚至警報來時也不願去鄉(xiāng)下避了。
鬼子飛機轟炸步步在升級,外公從重慶帶信,要家人在聽到警報時務必去城外躲避,不可留在家中。1940年7月22日。一家人聽了外公的信中提醒的話,急急吃了碗中的飯,便跑出了城,二姥太年級大,小腳跑不動,更有相信炸彈不會落頭上,便去了街后的一親戚家,那里離蘇家街不遠,她認為鬼子只轟炸繁華街道,偏僻的街道不會炸。
誰知這天三匹鬼子飛機到城頭,霹靂哄哄拋下無數(shù)炸彈,合川全城一片焦土。敵機飛走后,外婆得知家已被炸,帶著啞姑拚命往城里跑,走進院子發(fā)現(xiàn)房中間有一顆扔下了燃燒彈末燃,屋子已在燃燒。一家人再去尋找二姥太,她被壓在倒塌的房屋里,石瓦木一片狼藉,只有小縫可見光,聽到她在里面發(fā)出聲音,外婆用手扒開將她救出,急送進國民軍特訓班救護所。她的胸骨被壓碎,全身多處骨折,卻沒傷到內(nèi)臟,醫(yī)護人員用膠布將她全身緊緊纏住,幾天后抬出回來,躺在地下,算揀了條命。
房子倒了,所有的東西都沒了,衣服沒了,睡覺的床沒了,做飯的廚具沒了,外婆的小商品沒了和辛苦存的一點錢和值點錢的東西也隨著兩只箱子沒了,一家人此時一無所有。
特訓班的軍士學員們在街頭支起大鍋煮粥拯救肌餓的難民,母親和她大哥排著長長的隊,討得一碗給家人吃了再去排隊。一家人臨時被安置在塔兒門外的一所中學的童講臺上。
為支援抗戰(zhàn),母親的瑞山小學校排練了一臺歌劇,名字叫"合川獻機",反應鬼子轟炸時合川人的慘烈場面。在這歌劇中,不到十歲的母親因聲音洪亮,相貌可愛被選為劇中的重要角色,扮演難民孩子。滿九十歲的母親說到此時,情不自禁地唱到:
"七二二日,鬼子飛機,三批到城頭,霹靂轟轟,天崩地陷,屋倒墻傾覆。”
"爸爸媽媽,哥哥弟弟,猶目守高樓;可憐樓腳,變成大坑,尸形皆無有!慘目傷心。凄涼怕回首!我們難民無家可歸,吃的是甘庶尖尖,蘿卜帝帝?"
"怎樣報復此仇恨?殲滅鬼子的空軍!捉住鬼子來抽筋!方得遂我心!”
母親用她和一家人的親身經(jīng)歷,唱感動了全縣人民,后又去了北培巡迴演出。歌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2015年,合川屹立了一座嶄新的“七·二二”大轟炸紀念碑。
該紀念碑位于合川區(qū)城北蘇家街與嘉濱路交匯處,用一塊不規(guī)則多邊體青石雕塑,那塊石頭曾經(jīng)壓在二老太的胸部,壓在無辜合川人身上。紀念碑的正面是日機對合川人民轟炸的場面,背面則是合川人民捐款購機的場面。紀念碑上刻著:"日本飛機曾九次轟炸合川,以一九四零年七月二十二日最為殘暴。當天中午,日軍連續(xù)出動重型轟炸機三批一百零八架次,輪番轟炸合川縣城,投彈五百余枚,炸死居民700余人,傷兩千余人,大火燃燒一天一夜,梓橋街、明月街、久長街全部化為灰燼;柏樹街、蘇家街、大南街和嘉陵江沿岸街巷被毀大半,江邊木船也被炸沉九十余只,共兩千戶人無家可歸。全縣人民同仇敵愾,集資購得三駕驅逐機,捐獻國家,以反擊侵略者。歷史經(jīng)驗證明,只有國家的富強,才有人民的康樂。
5)和平不易,戰(zhàn)爭并沒遠去。
2020年春節(jié)回家,同母親聊天,還聽她講到她在民國時期的中學讀本,她給我背誦了記憶中的一文,文字如下:
【夢見媽媽——在雪夜的戰(zhàn)場上】
“我的媽媽,正在撫著我的額角悲啼,猛然一聲炮響,把我從夢中驚醒。媽呀!您剛才為什麼這樣凄慘?這樣悲傷?莫不是風雪殘年的寒宵,您切念著天涯飄泊的愛兒?
媽呀!兒此時正臥在積雪的戰(zhàn)場,飽嘗著人間痛苦的滋味,衣單被薄,腹內(nèi)苦饑,朔風吹凍了兒的熱血,積雪浸濕了兒的征衣。
媽呀!兒現(xiàn)在所聽到的,只有寒村的犬吠,午夜的雞啼,槍聲斷續(xù),戰(zhàn)馬長嘶。兒現(xiàn)在所看見的,只有明滅的燈火,飄蕩的旌旗,樹梢月冷,天上星稀。但不知明夜此身又在何處?
媽呀!兒豈是為著國家,便把美麗的故鄉(xiāng)忘記,只因為這遍地荊棘,掛住了我心頭的萬縷歸思。誰不夢想著骨肉團聚?誰不貪戀著家庭的甜蜜?不過,要實現(xiàn)小我的理想,必先補好大地的瘡痍。看??!這原野上躺著的許多僵尸,哪一個不是他媽媽的愛兒?”
我一遍遍的讀著這篇詩一般般的文字,細細地感受著在民族存亡的日子里,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咬緊牙關,心中都存盼望著重回家園,親人重聚,趕走侵略者,迎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正如文中寫道的:要實現(xiàn)小我的理想,必先補好大地的瘡痍。
記得上中學時,語文讀本有一篇魏巍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我會背,影響過一代人。散文以朝鮮戰(zhàn)爭為背景,贊頌了志願軍。隨著中美關系的發(fā)展,2001年后不少版本的語文課本將此篇課文刪除。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強大,壓制中國已成為米國兩黨的共識。從打壓中國高科技,疫情溯源,建立軍事聯(lián)盟,冷戰(zhàn)思維又重啟,常在英文頻道中看到妖魔化中國的訪談。
此時重提長津湖,將遺忘的戰(zhàn)爭拉近,有其現(xiàn)實意義。
在朝鮮戰(zhàn)場與志愿軍交戰(zhàn)之后,美國軍隊也長了不少記性。
中國軍隊不是甲午戰(zhàn)爭時的大清軍隊,也不是抗日戰(zhàn)爭時的國民黨軍隊,中國人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東亞病夫,中國軍隊是比德軍和日軍還厲害的,叫人尊敬的對手。
經(jīng)過朝鮮戰(zhàn)爭,美軍得出結論:光靠火力優(yōu)勢無法讓中國軍隊屈服。
中國軍隊也得出結論,不怕死在內(nèi)戰(zhàn)中管用,在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中,只憑精神和意志是遠遠不夠的。
聯(lián)合國總部的花園有尊青銅雕塑,名為“鑄劍為犁”,前蘇聯(lián)藝術家葉夫根尼·武切季奇創(chuàng)作,雕塑中的男子一手拿著錘子,另一只手拿著他要改鑄為犁的劍。這也是源自圣經(jīng)"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zhàn)事。——以賽亞書2:4
把毀滅的武器變?yōu)閯?chuàng)造的工具,終結戰(zhàn)爭,世界獲得永久的和平,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
然而現(xiàn)實很骨感。用"老人家"的話: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而某些西方借宗教,又將龍比作撒旦。
人類歷史也是一部戰(zhàn)爭史。二戰(zhàn)以后,沒有發(fā)生世界大國之間的戰(zhàn)爭,從而引起新的世界大戰(zhàn),也許是因為恐怖平衡。而才結束的阿富漢戰(zhàn)爭僅僅在一個月前。
國慶重提"長津湖",也是在告訴國人:戰(zhàn)爭并沒遠去。讓我們記住那些如伍萬里,張小三,雷排長等等為國捐軀的英雄戰(zhà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