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停下來,想一想。閱讀《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時,總會覺得是在為自己照著鏡子。就說“教養方式”這一章節吧——
? ? ? ? baumrind根據父母在溫暖和控制兩個緯度上的高低水平不同,劃分出了不同的教養方式一一權威型、專制型、放縱型和拒絕型。細細地讀著,圈劃著,思考著——我的教養方式又屬于哪一種呢?我希望自己是哪一種?我們給予孩子的,是我們理想的方式嗎?又是孩子所期待的方式嗎?
? ? ? ? 進行理論學習時,我們向往高溫暖、高控制的權威型。給孩子設定明確的界限,要求孩子遵守規則,期望孩子有成熟的行為。同時,還能給孩子給予很多的溫暖。傾聽孩子講述著他們所關心的事,告訴他們遵守規則的原因,給予他們更多的民主選擇權。然而,“和善而堅定”的教養方式,有多少家長能堅持做到,做好呢?
? ? ? ? 比如說,我們經常嘮叨要孩子們做得更好,我們希望他們更好,是因為我們愛他們,其實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的更好,沒有什么事情能比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覺更好的了。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所必須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責任感。當我們太嚴格和控制過多時,孩子們培養不出責任感;當我們對孩子太嬌縱時,孩子也培養不出責任感。我們需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去體驗與其享受到的特權直接相關的責任。
? ? ? ? 然而,很多時候,孩子難得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那是因為孩子們被以愛的名義給予的太多,而無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太多的家長相信,好爸爸好媽媽就應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錯正和失望,因此,會包攬孩子遇到的一切哭哭鬧難活對孩子過度保護,因而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
? ? ? ? 孩子的成長飽含著辛勞與幸福,付出與獲得,埋怨與釋然,很多時候,很難說是我們在養育孩子,還是孩子在重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