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癡蟬】
何處云煙何處戀? 惱思凝漫黑堂。沉沉愁寂盼神光,春歸秋落,門閉鎖幽窗。
倦眼模糊迎日月,夢中邂逅雙翔。一身怨恨化情腔,堪贏司馬,一曲鳳求凰。
在公園小憩,突然一只蟬從樹上掉下來,用樹枝輕輕撥拉幾下,居然能扇動翅膀,就是不肯走。這位趴地上的應該是一只迎風高歌的先生。莫非他要向我們訴說他的一生?
他應該也經歷了“何處云煙何處戀?” 的青春躁動吧?只是可惜,只能“惱思凝漫黑堂”呆在地下室中,像古代宮怨詩詞中的女人只能”沉沉愁寂盼神光”,待到“春歸秋落”,一年又一年,“門閉守幽窗”。
經過“卵、若蟲和成蟲”變化的蟬先生終于“倦眼模糊迎日月”得以重見天日。
蟬小姐們又何嘗不像蟬先生一樣通過痛苦寂寞的閉關訓練才得以睜眼看世界。他們一樣會在“夢中邂逅雙翔”吧。
只是蟬先生和蟬小姐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懂得“一身怨恨化情腔”。古有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抱得卓文君歸,今有蟬先生日夜為心愛的女人吟唱,以撫平愛人曾經的那一段黑暗生活所帶來的傷恨,絕對“堪贏司馬”。
哈佛大學公開課之《幸福課》一書便總結了 教授 在講課時的精髓,其中談到幸福的愛情時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
愛情并沒有大多數(shù)人想象中的完美,那些經歷過愛情的人都知道,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從不認識到相愛,會遇到很多的關口,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各自的習慣也不同,總會或多或少地有沖突和矛盾產生,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方 是需要忍耐的,這正是愛情不完美的地方……
由上可知,蟬先生便是那位作出更多貢獻的那位忍耐者,是那位“一身怨恨化情腔”,也就是能夠將苦難轉化成幸福的那一位,誰說付出沒有回報呢?
而且,“愛情其實跟我們的人生和工作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必須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探究、完善和修補”。是的,再小的團隊總有一個舍得付出更多的忍耐者,再小的成功也需要不斷地自我完善。
備注:
1、此詞押中華新韻,按張泌的《臨江仙》填詞 。
2、照片攝自深圳羅湖洪湖公園。
3、以上的解讀是在寫詩時的所思所想,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啟示,而且每個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從多個出發(fā)點進行解讀,或許這正是仿古詩詞的魅力所在。
4、以詩詞言志,以詩詞寫史,記錄生活的痕跡,見證蛻變的年代。
5、詩人華茲華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詩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開心的人的更加快樂,好讓白天的陽光更明媚;教導年幼者及各年齡層有仁愛之心的人學會真正地觀察、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在行動和心靈上更有德性。這就是它們的職責,我相信在我們作古多年后,它們仍會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