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鑫
2017-04-23 06:59:30
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耗資巨大,其經費除了向國家財政申請或從民間籌措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渠道?
近日研究了一下美國航天局(NASA)和歐洲在空間光學遙感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哈勃望遠鏡、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這些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項目的合作,很受啟發。通過國際合作,NASA有效解決了項目資金問題,這是NASA解決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項目經費問題的一慣方法,值得借鑒。
即便對于美國,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的投資也是巨大的。
眾所周知的哈勃望遠鏡為人類天文物理做出了巨大貢獻。哈勃重11110公斤,主鏡直徑2.4米,焦距57.6米,是個大家伙。截止至1986年哈勃產品研制完畢時,哈勃共花費11.75億美元,這是1986年當時的美元。1990年哈勃發射時共花費47億美元,1993年在軌維修光學系統又花費了11億美元,達到了58億美元,47億和58億這兩個數據是折算至2010年的美元。
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被譽為“X射線領域內的哈勃”。錢德拉重4790公斤,主鏡直徑1.2米,焦距10米,也不是個小物件。錢德拉造價高達15億美元之巨,到1999年發射時,加上航天飛機發射和在軌運行費用,項目總成本高達27.8億美元。
NASA降低哈勃望遠鏡這類民用空間科學儀器成本的方法有兩種:1)降低任務指標或減少需求。2)尋求國際合作。
哈勃為節省經費,降低了指標,主鏡口徑從3米降到2.4米;另外與歐洲航天局(ESA)合作,ESA出資研制一個后端儀器、太陽能電池,相應地ESA換取到15%的觀測時間。
錢德拉為降低成本,去掉了兩塊鏡子、兩個后端儀器,還去掉了在軌維護需求。錢德拉找荷蘭合作,荷蘭出資研制低能量光柵,換取了至少5%的觀測時間。
我國也正在發展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報道,中國在建造空間站的同時,將發一個單獨的“光學艙”。其內將架設一套口徑2米的巡天望遠鏡,采用多種后端功能模塊集成設計,共用同一光學系統開展多種觀測,以接近“哈勃”望遠鏡的分辨率和超過其兩個數量級的有效視場面積,完成大規模多色成像與無縫光譜巡天。屆時將是國內最大口徑的空間光學遙感器,填補我國空間天文觀測的空白,其多種觀測手段的指標,屆時將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前沿水平。
研制如此先進、龐大、復雜的空間科學儀器想必耗資不菲,完全可以借鑒NASA降低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項目成本的方法:一方面要控制用戶需求和任務指標,更重要的是要尋求國際合作。通過出讓科學儀器的觀測時間換取國際投資,由國際合作伙伴出資研制部分單機或部件級產品,這是一個極好且有效的解決大型空間光學遙感器資金問題的途徑。當然其他航天項目也可借鑒。
中國航天發展迅速,世界矚目,而且日趨強大,在國際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中國航天要大膽地走出去,與國際合作。但要爭取更高層次的合作,合作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引入國外先進技術,還可以用我國自己的航天項目吸引國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