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余生客第7篇原創文章
余生客微信號:your_lesson
1、彼時困頓的陌生暖
早前的《奇葩大會》上,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劉拓講述過這樣一段往事。2015年夏天他去伊拉克訪古,意外被當地軍隊誤抓進監獄。恐懼、委屈、絕望、未知、陰暗、潮濕、炎熱、吵雜,一時間他無法消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40多個人擠在狹小黑暗的一間牢房,只能看見一雙雙扒在監獄欄桿的手,只聽見此起彼伏嘈雜粗重的呼吸聲,他能感知到身后那一雙雙盯著他的眼睛,頭也不敢回。身后的陌生獄友卻意外友善地輕拍他,他們向劉拓介紹自己,不忘安慰,只為了消除他的恐懼和戒心。原來這里大部分關的都是各國的醫生、老師和記者,都是跟他一樣被誤抓進去的人。
在那些難熬的日子里,獄友們總是對劉拓很好。三四十度高溫的牢房有一個小小的空調,總是讓他能夠吹得到;人均不到一平米的逼仄空間,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地方睡覺,卻總是讓給他睡;電視能收到央視阿拉伯語頻道,到時間總記得提醒他看。
在獄中,他結交到最好的一個朋友叫做奧馬爾,身為小偷眾人對他有些介懷,而劉拓并不。他對劉拓非常好,看劉拓失意時便極力做鬼臉逗笑他,用自己的胳膊給劉拓當枕頭,最炎熱的時候找到小冰塊塞進劉拓的衣服里。雖然他們語言不通,但善意和關懷是真切的,那個滿身汗水皮膚黝黑的奧馬爾在陽光下微笑著閃閃發光,給他留下了一生也難以磨滅的回憶。
襯衣扣子都系歪的劉拓,在奇葩大會現場略顯得有些羞澀和不善言辭,不時將目光停留在灰土球鞋前的地毯上,或許這淡淡的克制為了讓懷念不要爆發。“這么好的朋友,我永遠無法獲得他的影像,也永遠無法知道他在哪兒,再也無法取得聯系。”他輕描淡寫地說,卻令很多人淚如雨下,被那無法言說的溫暖力量瞬間擊中心靈。生命里總有些人說了再見就是天各一方的永別,只是在當時的相見里,我們看不到想不到未來的后會無期。
突如其來的誤抓入獄,本來是人生中誰也不想遭遇的不幸和委屈。然而,劉拓卻在這最凌烈黑暗絕望的監獄中,探觸到最寶貴的人性的光輝,應該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這其中,最動人的部分在哪里呢?我想莫過于素昧平生的路人,在凄窘之時,卻對彼此付出最真摯意切同時最細微溫暖的善意。人與人,了解需要時日,情感需要維系,有過交情尚不知能否知心,何提萍水相逢之人呢?或許正是這未有所期的善意,才不矯揉不刻意,靜靜地打動人。
2、 暖暖內含生命光
記得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克琳從小生活在美國一個充滿毒品和暴力的單親家庭,她經常要去附近的商店偷竊才能讓兩個年幼的弟弟免于饑餓。九歲的時候,她遇見了警察杰夫,杰夫經常都會在上班途中順路到克琳家去看望她。那一天,當杰夫又來到克琳家時,沒有見到如常開心揮手微笑著的克琳來迎接他,走進屋里才發現了昏倒在地的克琳。杰夫趕緊送她就醫,就這樣救回了差點因為營養不良而昏厥喪命的克琳。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好心人一直以來的守護,克琳漸漸平安長大了,后來搬去了其他城市,兩人失去了聯系。二十年后的一天,杰夫突然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寄件人就是當年的小女孩克琳。原來,克琳一直沒有忘記他,不斷地尋找他,兩人終于如愿重逢。
“他總是在我們需要他的時候,來家里探望我們。我想他會永遠保護我們,而那些問候的話語,也在我童年時期幫助我度過最難熬的日子。”克琳回憶起往昔,滿滿的感激。
在那個弱小而困頓的生命里,饑寒、暴力和犯罪是揮之不去的濃霧愁云,沒有家人可以依靠,巨大的生存壓力,多么無奈和無助。世界如此之大,總有些人何其幸運能夠遇見改變她命運的另一些人。克琳又何嘗不是呢,杰夫的關愛不僅僅是她幼小心靈最大的支持和慰藉,也挽救了她寶貴的生命。
垂首回憶,我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或多或少領受過陌生人給予的溫暖的善意,或者我們作為陌生人有沒有給予過別人一些舉手之勞的暖意呢?這樣的感動一直都在:茫茫大雪時,從汽車里跑下來背起年邁老人過馬路的中年人;一位乘輪椅的老人誤乘坐扶梯下行發生事故,陌生人毫不猶豫丟下自己的行李箱冒著危險翻越扶梯救下老人;一個深夜送餐的外賣小哥發現一個半夜走丟的兩歲孩童,報了警,脫下自己的衣服裹在孩子身上,在原地一直等到孩子父母趕來;流浪的小男孩遇見一只被車撞了的狗狗,他把唯一的毯子蓋在狗狗身上,一邊安撫一邊等待救援人員……
沒有那么多的“應該”,沒有誰規定的“必須”,萍水相逢不必喬裝粉飾自己的人設,后會無期沒有要求對方給予什么感謝回報。總有些人就是那樣秉著自己的良心,友善地對待身邊以及可能相遇的每一個人。
周國平說:“我們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對愛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門,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會覺得這一天十分美好。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許多人喜歡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會覺得人生十分美好,這個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個內心很獨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沒有人獨立到不需要來自同類的愛和善意的地步。”
3、貯存殘酷中的善意
老電影《欲望號街車》里的白蘭琪在經歷人生諸多可怕之事后,受盡凌辱和痛苦,依然對那份求之不得的善意心存期待:“不管你是誰,我總是仰仗陌生人的善意。”
生命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人過得順平些,有人過得坎坷些。有人友朋眾多,總有助力;有人孤獨些,無從依靠。大多數人,都有一些或遠或近賴以為生的關系,家人朋友同事等等。然而我們的社會剛從傳統的鄉土社會結構下的熟人社會關系,慢慢地跨越到新型的陌生人社會結構。與陌生人的交往,變得比從前更加頻繁和矚目。
陌生人就像是未知的謎結,像道德的豪賭,像智慧的考題。韓寒說,對陌生人提防與否取決于你的出廠原始設定,我喜歡先把人設定成好人,再從中甄別壞人,有些人則反之。但所謂的甄別方式其實就是被坑一次。我相信以誠相待,也相信倒霉認栽。
人性有多善,便有多惡。無論善意還是惡意都會被感染,被傳遞,被放大,被蔓延。早年的彭宇案最早將社會道德焦慮事件呈現到大眾眼前,此后讓人痛徹心扉的案件、悲劇、鬧劇層出不窮。對受害者袖手旁觀,對弱者任意欺凌,一言不合就奪人性命,無緣無故就令人家破人亡。太多的惡,讓對陌生人的善意受到最大的質疑和考量。
沒錯,善意的付出很多時候并不會獲得同樣的回報,更有甚至招致危險。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那么,需要每個心存善念的人必須有更強的能力更大的智慧保護自己,保護那善意的延續。要有多大的善良,便須多大的智慧。是的,我知道這不容易。但善意必須身著鎧甲,才能庇護更多的人。
“假如陌生人的目光坦誠而友好,我會向他伸出我的手。假如陌生人的目光猶疑而彷徨,我斷定他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不能成為朋友。假如陌生人的目光躲閃而陰暗,我會退避三舍,在心里敲起警鐘。假如陌生人的目光孤苦無告,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畢淑敏如是甄別。
社會學家們認為,熟人社會是一個以情感關系為基礎構建的社會,而陌生人社會是以“法律、契約和規則”為主導邏輯的社會。正是由于陌生人社會發展不足,才出現各種轉型期的陣痛。因為所處時期的特殊,陌生人的善意顯得更加稀罕和寶貴。君子不立危墻之下,我們在能夠保護自己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對他人、對社會、尤其對需要幫助的人付出善意,更見難能可貴?
蔡康永在微博中寫道:“森林不殘酷嗎?有災病獵殺,但動物仍美好著。宇宙不殘酷嗎?荒寂無回應,但星辰仍美好著。社會也殘酷,有生死離別,會井干路絕,但人仍美好著。所以我仍能貯存殘酷中的善意,如貯存蛛網上的露珠,地層下的琥珀,我知道陌生人未必慈悲,但若能遇到,我就珍惜貯存,因為還有來日。” 沒錯,世界雖然殘酷,但善意從未缺席過。
愿你我都能安于這茫茫生人之中,交付善意,感受人性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