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知道這本書,因為“菊與刀”這樣美好的意向充滿好感,直觀上以為是描寫日本武士文化,刀文化的書籍,拖了五年才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知道這是一本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在二戰后影響了美國的對日政策。
正如作者露絲·本尼迪克特所說,作為一本社會學作品,此書的欠缺之處在于缺少“田園調查”,實際上作者在寫本書的過程中并未去到日本,也沒有接觸過正常生活狀態下的日本人。她只憑借去過日本的美國人寫的游記﹑日本自己的文學作品和電影還有繳獲的日軍士兵日記進行研究。這些都是二手資料。但她的研究又絕不是僅僅是歸納和整理,不是簡單的泛泛而論,而是試圖深入日本民族精神深處,本書的可信度于是打了一個巨大的折扣。
但從這本書的出發點來看,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一個國家基于其全部歷史和價值體系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當這個國家有意表現出一種與我們的理解完全不同的行為時,我們卻在那里妄談什么共同目標。我們不給自己機會去了解他們的習慣和價值到底是什么。如果我們做了,可能會發現那一行為過程并不是那么兇暴,只不過是因為它不為我們所了解。”
二戰結束后,當美國面對日本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日本名族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應該怎么對待日本這樣的國家,而只有在了解日本歷史和文化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政治決策。
同為亞洲,部分日本文化是從中國文化發源而起,在恩,孝等方面有不少耦合的共性,但日本也發展出了屬于自己本名族的特色文化,粗淺讀了本書,了解不深,希望有機會能夠在日本生活一段時間,真實的感受一下現代的日本。
20160719
-----------------
20160720更
又回味了一下這本書,從內容上給我的影響怕是少得很,但讓我很受啟發的一點是了解一個群體的重要性,正如上面引用的段落,有時候我們看到某個人某個群體異樣的地方,可能只是源于我們的不了解。
我想也許大家都有遇到過一些人,他們的行為想法讓你感到匪夷所思,比如你第一次遇見穆斯林的時候,你可能不理解為什么他們不喜歡吃五花肉,紅燒肉這樣的人間美味,但當你試圖去了解他們的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文化,你可能就會恍然大悟。
同時,這個世界也是發展的,文化、性格并不是永生永世固定的東西,初高中沉默寡言的我到現在也變得活潑開朗了些,認識的一些穆斯林同學也偶爾會食用豬肉,沒有什么是不會變化的,“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看”大概就是這樣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