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是浦江縣檀溪鎮平湖村“醉月園”中重要人物,是我大伯;本文,是有關大伯事跡第一部分。這里行文,以伯父為第一人稱。歡迎大家,就有關“醉月園”人物、事件等,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提供線索。
他叫陳穎山,是我大伯的兒子,比我大十四歲。我父輩三兄弟,到吾輩仍是三兄弟,住在一個院子里,像一家人一樣,他是堂兄,我們都叫他哥,他也像親哥一樣愛護我們。解放以后,我們都在外地工作,幾十年很少見面。這里的回憶,大多是我少兒時期對他的一些印象。
我家住在浦江縣北鄉的一個叫平湖村的山村,村里有百來戶人家,看上去四周都是青山,山下卻有寬廣的平地,有連片的水田。橫貫浦江縣境的二水之一的壺源江從村邊流過,說是江其實是溪,彎彎曲曲傍山而走,有的地方像潭,深不見底;有的地方像沙石鋪就的游泳池,游魚可數;有的地方則是堰壩,壩下是溪灘,夜深人靜時,睡在床上能聽到花拉花拉的溪水聲。我幼時,哥常讓我騎在他肩上帶我出去玩,到山上去看竹筍、看杜鵑,到溪邊去看魚,到田邊去挖泥鰍。每次他邊看邊講些有關植物動物的知識,我似懂非懂,但每次都很開心。
樓房前有一塊石子泥灰鋪就的屋基,平時做曬場,夏夜都各自搬凳子到這里來乘風涼,天上明月灑下清輝,身邊為驅蚊而燃燒的艾草發出帶著清香的煙柱緩緩向天上散去。這時候,哥也特別高興,有時拉二胡,有時講故事。二胡悠揚舒緩,我愛聽,但我更愛聽他講故事。他講牛郎織女,講八仙過海,我更喜歡的是他講孫悟空大鬧天空。后來,鄰居一些小朋友也來聽,他便更來勁,也賣關子。每每講到緊張處,他突然停住,大聲說:“小把戲,明天聽下回分解。”
哥什么都懂,什么都會,但不知道他是從哪里學來的。他寫得一手好字,每到過年過節,村上許多人拿著紅紙請他寫對子,他從不推托,總是有求必應。他說這是練書法好機會,但我從來沒看他臨什么帖子,只經常看到他站著提筆在報紙上寫大字,把一張報紙寫得沒一點空白處,然后再換一張,直寫到全張墨黑,再換一張,積起幾張黑紙后,再用清水寫。有一次中午,他從田畈勞動回家,連箬帽也未脫,就提筆蘸清水在黑紙上寫字,我問為什么不磨墨?他說這樣練省紙省墨,又省工夫又方便,想寫就寫,想停就停,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