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
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餓貓逃出迷籠實驗”。
他把一只饑餓的貓關進籠子里,在籠子外放了一條魚,饑餓的貓要想吃到魚則必須要完成三個動作。即提起門閂,按壓臺板,最后把橫于門口的板條撥至垂直的位置。這只貓嘗試過很多次無效的動作,直到一次無意中完成正確的方式,后來這只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后它可以非常輕松地打開籠子門去吃魚。
人類學習也同樣是這樣一個過程,即一個不斷嘗試,保留成功反應排除無效反應的過程。
? ? ? ? 提到挫折教育,很多人往往最直接的想法是讓孩子吃點苦,但其實不是。它反而是一種成長性和學習性的教育,并不是受苦的教育。孩子在挫折情景下,認識到挫折,并在自己的嘗試下找到了方法,在這種不斷地嘗試和學習下,孩子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給孩子希望,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
如何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挫折教育”?
抗挫折,先要學會換位思考執著于自我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感受無限放大,在挫折面前,無法控制情緒,忘記理性。
要學會抗挫,培養同理心是重要的一步。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應試著與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
不妨試著教孩子換位思考,告訴孩子:
“媽媽知道你輸了比賽很難過,
但是你耍賴是不對的,想一想如果別的小朋友輸掉比賽也耍賴,你會怎么想呢?”
? ? ? ? 換位思考,可以鍛煉人的理解能力,遇到問題能夠全方位的考慮;而理解,往往可以減少孩子自身的困擾。當然,只有負面經歷肯定不夠,我們一定要在問題發生后,給予孩子啟發和引導。否則,孩子只能感到傷心和絕望,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無法同情他人,創造希望。
從小目標開始,培養孩子的信心
? ? ? ? 當家長坐下來,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提供指導時,孩子可以收獲解決問題的技巧。科學的技巧,是面對生活中所有難題的一把鑰匙。真正的挫折教育,能讓孩子感到希望和力量。
如何讓孩子感到希望?
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做事的技巧,是給予他們勇氣和信心的開始。孩子的能力有差異,有的表達能力強,但動手能力差。可以從設置不太難的小任務開始,每次給予孩子一些成就感,循序漸進,不要用同齡的別人家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用提問來代替下結論
比如,如果孩子因為沒有考好而哭泣,
啟發他想想,自己的好朋友得了第一名,是不是應該為他高興?
如果你總是第一,別的小朋友會不會很傷心?
如何讓自己和別人都進步?
千萬不要急著下結論說
“你太粗心了”“沒有用功吧”,
讓孩子過度關注于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和他人。
我們應把孩子的注意力,從結果上面移開,啟發他思考:
這次你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什么?
你學到了什么?你找到了新的方法嗎?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相信:失敗是暫時的,而能力是永恒的。就像下棋一樣,沒有人常勝,但好的棋手,一定擁有更多的布局方法。
成長型思維的特點是:向未來。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a. 經常引導孩子用“可持續”的眼光看待問題。
? ? ? ? 當孩子說出一些“自暴自棄”的話時,鼓勵他更多的思考未來,找到改進的方法。拓寬孩子視野和朋友圈,可以幫助他把目光跳出小圈子,關注于更大的世界。
b. 一步步跳出舒適區,制定“小目標“。
培養孩子抗挫,不是人為的讓他經歷挫折,比如,設置一個很高的目標,逼著孩子達成,讓他產生挫敗感。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給自己挑戰時,不妨把目標細化,一點點達成。人生是一次長跑,輸贏不在最初的一百米。那些善于接受失敗,樂于總結經驗并堅持到底的人,往往可以厚積薄發,在生命長河中綻放光華。閃光的人生,一定有黑暗的鋪墊,卻不會永遠困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