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學”。
之后過了大約30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復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繼而形成分子,原子和分子的故事就成了“化學”。
大約38億年前,在這個叫做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別龐大而又精細的結構,稱為“有機體”。有機體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學”。
到了大約7萬年前,一些屬于“智人”的物種開始創造“文化”,開始了“歷史學”。
在6萬年前,有一頭母猿產下兩個女兒,一頭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頭則成了所有人類的祖奶奶。
? ? ? ? 而且從整個歷史來看,過去多種人種共存其實是常態,現存的人類已經習慣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人”,其實我們還曾經有很多更相近的兄弟姐妹,是因為過去1萬年間,“人種”確實只剩下智人一種。(其實人類無法忍受承認黑猩猩是我們表兄)。
? ? ? ? ? 雖然人種之間諸有不同,但是還是有幾項共同的人類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大腦明顯大于其他動物,腦容量的龐大,帶來龐大的消耗負擔,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尋找食物,大量的消耗使得肌肉萎縮,要與我們的近親大猩猩比力氣,我們是比不過的,但是要比吵架,他們玩不了,還有另一項獨有的特點,在于我們用兩條腿直立行走,在歷史的演化中,不斷的對手進行修正,使我們能進行精細化作業。
? ? ? ?直立還是有風險的,為了能遠望,能用靈活的雙手,現在人類只得面對背痛,頸脖僵硬的苦惱代價,特別是對婦女,直立讓臀部變窄,于是產道寬度受限,別忘了嬰兒的頭還越來越大。與其他動物相比,他們出生就能自己跑,我們出生卻需要父母的撫養直到長大成人,不過,我們之所以是人類,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接觸的環境教育不同,使得我們可塑性高,出現了不同信仰的人,比如有人信仰基督教,社會主義等等,有人熱愛和平,有人熱愛戰爭。
? ? ? ? 人類在踏上食物鏈的路上,使用火可說是邁出了一大步,烹飪讓人類吃的食物種類更多,減少進食時間,還能縮小牙齒減小腸的長度。在不經意之間,讓人族走上了讓大腦更大的道路。
? ? ? 此外,“用火”也讓人與其他動物之間首次有了明顯的不同,絕大部分的動物,它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自己的身體,不能突破先天的身體限制,雖然鳥類能根據大自然的氣流來進行飛行,但是這種自然的力量不能控制,人類用火的時候,可以說是控制了一項既聽話而又無窮的力量的工具。
? ? ?雖然用火已經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在15萬年前,人類仍然不過是種邊緣生物。這個時候我們這個(智人)人類物種開始出現在世界舞臺,從一個小角落開始向全世界擴張,遇到不同的人類種族,這個時候就要問了,既然有那么的種類,為啥只有我們這一類活下來了,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混種繁衍理論,講的是不同人種一見鐘情兩情相悅,互相融合,認為智人從非洲遷移到世界各地,與其他人種混種繁衍,形成今天的人類,還有另外一種完全相反的說法,“替代理論”,因為智人與其他人種之間產生不容性,智人把其他物種趕盡殺絕。
不管智人為何能勝出?為何能到達世界各地?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讓人得以辯論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為有獨特的語言。
大約就是在距今7萬到3萬年前,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也正是所謂的認知革命。
會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為何?我們無處得知。可能是偶然突變的結果。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智人的語言究竟特別在哪里,竟然讓我們能夠征服世界。
第一,智人語言靈活。舉個例子:河邊有只獅子,一只猴子可能會用他們的語言表達“有獅子”,然后就沒了,如果是智人,他會告訴你,今天上午,在附近的河灣,他看到一群獅子正在跟蹤一群野牛。而且,他還能準確的描述出位置,或是有哪幾條路能夠抵達。有了這些信息,他們可以分析怎么逼近河邊,把獅子趕走,讓野牛成為自己的囊中餐。
第二,智人擁有八卦的能力。智人生活在一起會八卦其他人的事情與生活狀態,以此來判斷誰是自己應該信任與提防的人,成為社會合作中的關鍵。(我們現在的人也是一樣,喜歡八卦)
第三,虛構故事。雖然智人能通過八卦來了解其他人,但是要讓上百上千的人團結起來,那就需要虛構故事了。舉個例子,一個部落信仰——太陽是他們的守護神,大家靠著這個共有的思想團結在一起。(我們在與陌生人進行交易淘寶的時候,都相信支付寶一樣,但是想一下,支付寶是什么,現實存在的物品?也不是,好像是我們為合作虛構的魔法)。
? ? ?智人通過虛擬故事形成部落(也就是群居生活),智人適應環境能力極強,知道該在哪里定居,得到的資源豐富,為了生存,不僅要采集食物還需要”知識“,智人需要對所在地了如指掌。而且為了讓日常采集食物的效率達到最高,他們需要知道植物的生長模式,哪些營養價值高,什么植物有毒,稱為遠古采集者,他們對于周遭環境的了解,會比現代人更深更廣更多樣。現代社會,就算不了解自然環境也能生活的很好,為生活,現代人必須專精于自身小領域的知識,但對于其他生活中的必須,絕大多數都是靠著其他領域的專家,每個人懂得都只限于自己的那一小方天地。
在認知革命前,所有人類物種都只住在亞非大陸。在認知革命后,智人得到技術,組織能力甚至眼界,走出亞非大陸,前往外面的世界。他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快速適應環境,為生存捕獵。智人沒走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導致那里的生態系統發生毀天滅地的影響(比如原始生態領域的動物滅絕)。這個觀點,又有人不同意了:為啥不是因為不適應環境,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罪名成立的觀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地球的氣候從來不會靜止,而是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光是這樣的氣候變遷,在人來沒進入這個新領域前,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但是他們并沒有滅絕。
第二,如果是氣候變遷導致物種滅絕,為何海洋生物沒有發生顯著的滅絕。那時候的人類主要生活在陸地。
第三,翻看記錄顯示,每當智人足跡的踏入,物種就發生滅絕,這不會是偶然。
那智人是如何導致物種滅絕的呢?有三種解釋:
1.大型動物繁殖能力比較緩慢,而智人通過技術捕殺大型動物的數量大于新生。
2.智人掌握火耕技術改變地貌,改變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大型動物獲取食物來源減少。
3.氣候的改變加上人類的干預,讓處于水深火熱的動物,火上澆油。
? ? ? ?第一波的滅絕浪潮是由于采集者的擴張,接著第二波滅絕浪潮是因為農民的擴張;這些教訓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重要觀點來看今日的第三波滅絕浪潮:由于工業活動所造成的物種滅絕。
對全世界上的所有大型動物來說,這場人類洪水的唯一幸存者可能只剩下人類自己,還有其他登上諾亞方舟但只作為人來盤中佳肴的家禽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