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孫子兵法.火攻篇》指出:非利不動,非得(取勝)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這段話是說“無利可圖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處在十分危險的時機就不要開戰。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氣憤而出陣求戰。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的長遠利益就停止。
“利”,或者說“全勝”是戰爭想要的目的,以此目標為方向,出兵與否、佯逃與否全都要以利為目的,所以一定要慎用兵、戒輕戰。
情緒化的主帥、目標不明確的部隊、貪暫時小利的將士,都將會付出血的代價。畢竟“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是一本充滿了人生智慧的兵書,慎用兵、戒輕敵、獲得“全勝”是每次作戰的目標。
所有的術道源層面,包括對人性,對地形,對敵我優劣的“五事七計”的考量,均圍繞此全勝目標展開。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事絕非一名將所為。
人生就是一場博弈。兵法思想放到生意場,放到職場,甚至婚姻,育兒中都是非常有運用價值的。
而“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目標思維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
美國管理學大師斯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也指的是這樣的目標思維方式。
(二)
生活中會經常遇到左右為難的時刻。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的目標思維會讓人在做選擇時不會有太多的糾結,會清晰的說“Yes”或者“no”。
《愛麗絲夢游仙境》中有這么一個情節:
愛麗絲走到了一個通往各個不同方向的路口,她不知何去 何從,于是向小貓邱舍請教。
"邱舍小貓咪,能否請你告訴我,我應該走哪一條路?"
"那要看你想到哪兒去。"小貓咪回答。
"到哪兒去,我并無所謂--"愛麗絲說。
"那么,你走哪一條路,也就無所謂了。"小貓咪回答。
小貓咪的回答頗有哲理:如果我們不知道要前往何處,做起選擇來就會極度糾結,就會陷入哈姆雷特式“生存還是毀滅”之困境。
解脫困境的鑰匙就是---搞清楚:自己是誰?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想擁有哪些品格?未來想有哪些成就?
這些就是“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在人生競技場的內容。
(三)
有了清晰的終極目標,并做到“以終為始”,才會在柴米油鹽中,在生命的驚濤駭浪中,不迷失,不退縮。
有一句英國諺語說得好:"對一個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是多年的好友。
蓋茨曾回憶說,他第一次見巴菲特時,發現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幾乎是一片空白,感到大惑不解過,巴菲特解釋說,必須擅長說“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別的事情。蓋茨覺得這是巴菲特教給他的重要一課。
對每個人來說,真正特別的事情是什么呢?
就是自己的“利”,自己的終極目標。有了終極目標的指引,才會不迷失自己,才會不隨波逐流,才會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唐三藏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是到西天取回真經,這個使命如同燈塔般照亮了他前方的道路,讓他能夠排出萬難,擺脫誘惑,始終朝自己的方向進發。
他極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終極目標,并矢志不渝的實現它,真正做到了“以終為始,用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
如果自己的目標是追求美追求智慧,就會自動的遠離垃圾食物,遠離負面的人事物,去讀書去自我探索,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會允許自己躺在舒適區睡大覺。
如果自己的目標是追求幸福和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鏈接,就會一切以愛為導向來行事。就不會為了暫時的對錯輸贏去肆意爭吵,就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舌頭,始終對愛的人施予尊重和包容。
(四)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一條艱苦卓絕的道路,它本身就是條英雄之旅。
因為尋找自己的目標本身就是個動態的過程。
找到并實現它,就如同打一場硬戰一樣,要靠時間、實踐、失敗、甚至運氣來完成。
需要自己去一點點去嘗試。
需要時常拷問自己的靈魂。
有了目標思維,等于用理性會自己設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之間的界限,在“有所為”的領土上,用激情成就精神的最高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
有了目標思維,會使自己越來越能擺脫情緒的控制,不會輕易地“怒而興師,慍而至戰”,而是把行動建立在理性基礎上,“合而利而動,不合利而止。”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會為本能所驅動,被小利所迷惑,被情緒所控制。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會成為別人實現目標的一部分。就會使生命能量耗散,終日昏昏噩噩。
而“目標思維,會使每一天都會生活在篤定,清醒之中;會讓自己堅不可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