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希望在學習上有所提高,但是每次想多學習幾個小時,堅持幾天就感覺狀態不在了,特別疲勞,看書的時候思維明顯跟不上,很想睡覺。效率一下子就低了。知乎上學霸眾多,十分想請教一下你們,怎么才能堅持做到高效率,高投入時間的?難道你們真的不困嗎?真的沒有思維跟不上,看不進去的時候嗎?或者你們有什么休息的方法?
個人認為:首先,題主所定義的“學霸”也并非就是一學十幾個小時從不中斷的。大多數學霸只不過是掌握了更加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和用腦技巧,那種有特異大腦結構的學霸距今為止尚未發現。就是艾伯特·愛因斯坦也不過是在腦結構的“回”“隆”上與常人的大腦有略微區別,而且,科學證實這點區別也并非先天生成,而是由于大腦的后天可塑性造成的。所以,題主想要一學十幾個小時從不中斷,以目前的方法手段來看,恐怕是難以實現的。
題主所謂的不能堅持上時間高效率讀書,主要是由于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是因為興趣不在了;第二原因就是因為大腦累了。下面,逐一試析。
首先來看,讀書興趣不在的問題。其實,幾乎任何人讀書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造成這個問題是由于我們的先天基因造成的(所以別太過自責了)。要理解這個問題并不難,我們的大腦天生喜歡新鮮刺激的事物,陌生的事物更容易吸引嬰兒的注意,我們的視覺神經系統會自動忽略我們的鼻尖,雖然它一直在眼球視野之中,但是我們卻“看不到”;還有嗅覺神經系統的“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都說明了腦神經系統對刺激的適應性,一旦適應了某種刺激就會不再敏感了,甚至將其忽略。讀書也存在這么個過程,剛開始讀的時候,大腦對新鮮刺激興趣盎然,運行很快,但是很快(這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就會產生“適應”現象,思維運行速度明顯跟不上讀書進程了——你的苦惱開始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問題的解決方法似乎也就顯而易見了——持續激發讀書興趣。但知易行難,我們還需要具體的操作方法。要保持讀書興趣,簡單的方法就是同時看幾種類型的書籍,當大腦產生“適應”現象,不再敏銳的時候,就換一本書來看,這對它來說是一種相對新鮮的刺激,可以使它再次處于一定高度“喚醒”狀態,提高運行速度。當然這種方法也有不奏效的時候,這個問題后面再詳述。
解決“適應”現象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深度閱讀。深度閱讀是相對于淺閱讀來說,淺閱讀滿足于快速獲取信息,不作思考分析,可謂典型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雁過不留聲”,這與我們讀書的目的相悖,自然是要擯棄的。要達到深度閱讀的目的,就要在閱讀的同時積極思考,把書中所介紹的知識與你已知的知識體系聯系起來思考,對已知的知識體系進行或修正,或完善,或補充,還可以把書中內容與你的日常工作、生活、學習聯系起來思考,考慮如何將書中所介紹的思維、方法運用于實踐。這樣的持續下去很容易產生一種狀態叫“心流(flow)”,關于“心流”,在此不做過多介紹,題主可以自行搜索了解。可以簡單理解為牛頓把懷表當雞蛋煮,就是因為沉浸在了“flow”狀態中了。當然,邊讀書邊思考這個方法,也并非那么完美無缺。很多人會任由思緒飄飛到遠方,半天才能回過神來,浪費了讀書時間。為了防止這種不良情況發生,個人建議在讀書思考時,及時將思考內容簡要地寫下來,作為讀書筆記的內容,因為寫的速度要遠遠低于思考的速度,靠這個辦法就可以抑制住思想飄太遠收不回來的沖動。
下面,我們來看“大腦累了”的問題。看了一些“知友”的回答,已涵蓋了這個問題,同時也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法,在這里不再詳述了。
簡單來說,人類的大腦不是一臺計算機,只要有電源,就可以無休止地進行輸入和保存。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用計算機的工作模式來類比大腦的工作機制,但是,避開人工智能前景不談,兩者還是存在根本區別的。一個是生物性的,一個是物理性。因此,我們的大腦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會在腦神經細胞之間積累大量的“腺苷”,這種神經遞質會告訴大腦“你需要休息了”,進而降低大腦的運行處理速度。這種生物性的疲勞是不能通過換讀一本書來避免的,而且有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大腦需要休息的時候,強迫大腦工作是非常不明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休息一下,簡單的休息,不僅有助于大腦恢復工作能力,同時還能把剛剛學過的內容進行“無意識”的處理,利于知識進入長時記憶。所以,最科學的讀書學習方法,就是“間斷讀書法”,可以用手機下載一個“番茄時間”軟件,用有休息間隔的長時間讀書來修煉成“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