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卻能真實的反映一個產品的深度。好的產品,都是在好的產品經理手中被養成。好的產品,不僅能被人看在眼里,更會記在心里。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很多缺點毛病,關鍵在于是否能意識到問題。然而單單意識到,還不夠,還需要做出好的改變。不需用力過猛,凡是太用力,都不會堅持太久,導致適得其反。
長久的事,就需要長久的耐心。一點點修正,慢慢養成良好習慣。不需要刻意,讓習慣成自然,便能主導。
一、不會做減法
有人曾做過數據分析,看用戶在頁面上停留的時間跟轉化率之間的關系。當用戶在頁面上停留的時間超過1分鐘之后,隨著時間的增長,轉化率呈下降的趨勢,轉化率與用戶在頁面上停留的時間是成反比的。用戶購物的場景也可以知道這當中的原因:用戶在頁面上停留時間越長,說明考慮的因素也越多,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就越大,轉化率自然就低了;
因此,在產品的角度應該要去想辦法讓用戶減少思考的時間,更快的做決定。在心理學當中提供了很多可以讓人快速做出決策的方法,這些都可以實現到產品設計中;例如:加快用戶的決策就是在減少他們的顧慮點和干擾點,如果用戶的很多擔憂的地方都很迅速的得到了緩解,他自然會更快的做出決定。減少用戶顧慮點的設計方法就是通過環境的因素來設計。比如說推薦系統、來自其他用戶的好評、來自明星的背書、比價系統等等這些都是。
二、不懂信息架構
隨著羅振宇關于“國民總時間”這一概念的提出后,我們可以知道,當下互聯網的競爭正是對于用戶“碎片化時間”的競爭。因此,與以往相類似的“肆意收割用戶”的可能已經不再存在,唯獨產品時刻從用戶的體驗出發,讓用戶能夠“用完即走”。
三、文案沒溫度
故事是性價比極高的經營利器。人類的大腦天生的容易記住故事。故事之所以威力巨大,是因為故事總是能使人聯想起畫面,也就是具有所謂的畫面感。
看這段流傳很廣的廣告文案: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
對比下面另外一個版本:
“你寫PPT時,別人在旅行;你看報表時,別人在旅行;你擠地鐵時,別人在旅行。”
四、設計沒逼格
人類先祖在長達20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視覺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原始人每天需要甄別數以千計的新出現的水果,樹葉,昆蟲和野獸,進化出了如此龐大的視覺系統。所以具有畫面感的產品設計最能迅速被用戶記住。設計,是跟潛意識對話的藝術。人類的感覺系統,每秒鐘都在向大腦傳遞著 11,000,000 比特的信息。但是,人類顯意識每秒只能處理16到50比特。剩下99%都交給了潛意識!設計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跟潛意識打交道,用戶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正是設計的主戰場。設計關注普通人忽略的感受細節,比如紅色的明度和飽和度,icon線條的粗細,桌面的材質是否觸感舒適,這些細節用戶不會注意到,但是卻被他們的潛意識照單全收,然后在大腦后臺自動組合成了一種“感覺”。
如果你不明白為什么乘法口訣分分鐘脫口而出,而你的設計語言確晦澀難明,那么這里有個口訣:
先要有個視覺點,引導眼神靠這些。
人物動作設計多,手眼身腳都要使。
上下左右和中間,前面后面和側面。
萬柳叢中一點紅,誘導聚焦和突出。
留白設計空白多,主角旁邊面積大。
一二三四五六七,7654321。
動的太大顯得鬧,靜的太死顯得悶。
文案設計想法多,緊扣主題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