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目:《適度批評 讓課堂不良行為銷聲匿跡》
一個沒有受過批評,甚至沒有受過委屈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教育中適度的批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以便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態(tài)度。我們都提倡激勵多于批評,但是適度的批評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在課堂上。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搞小動作、甚至故意干擾他人的學習等不良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以何種姿態(tài)應對?我認為作為一個教師這是一種必備能力,也是教師素質的一種體現(xiàn)。
要保持理智清醒的頭腦
面對學生的違規(guī)言行,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一下子火冒三丈,頓失方寸。要學會用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保持冷靜的頭腦。要迅速地思考有效的對策。如果長篇大論地批評這個學生,勢必會影響整個課堂,影響了教學進度,是當堂課的計劃被打亂,使教學任務不能保質保量完成。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要照顧到全局,站在高度立場上,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大的一個忌諱就是千萬不能體罰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教師不準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再者,簡單粗暴的指責和提法會使學生會對課堂大失信心,并改變對自己的評價。變得不喜歡這個老師,進而不喜歡這門課,甚至厭惡課堂。教師應本著“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之心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良之舉。老師應該變指責為幫助,幫助學生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fā)展趨勢,分析他是不是想要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故意這樣,還是有少年多動癥,或是自控能力差,從多方面找原因,從根本上入手,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引導學生在犯錯中進步。
要尊重理解學生
理解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其言行違規(guī)的原因,準確判斷其動機。從自己的課堂入手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講課方式太枯燥無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等。探尋高效的方法,變“苦學”為“樂學”,把學習的“苦?!弊?yōu)閯?chuàng)造的“樂洋”。青春期的孩子有強烈的成人感和自尊心,喜歡獨立,不受約束,這是每一個中學生成長中的共性。他們正處于健全人格的階段,因此要尊重違規(guī)學生的人格,不能因為他們的言行不符合課堂要求,就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指責,甚至在言語上詆毀,這不僅損害了學生的人格,同時教師也自降身份丟掉了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涵養(yǎng)。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作為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對于一些過分的課堂違紀行為,重在教育,出言不遜只會加重學生的逆反心理起了反作用。在《好教育好人生》一書中,肖川先生通過5個教育領域108個焦點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如果教育者要能營造出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實的保障。真正意義上的好教育,只能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的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的,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也就是說,好的教育能夠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要豁達大度
作為一個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老師,我們要有一顆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我們的職業(yè)。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人,作為一個社會委以重任的責任人,我們對待學生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利弊在心底仔細斟酌,對自己的處理方法謹慎定奪,也許有時我們無意識之舉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能害了一個人。無論學生的言行是出于何種動機,場面是如何的尷尬,教師一定要有容納百川的氣度,用自己的品格影響學生。教師的坦蕩胸懷,寬厚謙和,誠懇正直,必將對學生的人格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課堂猶如大海一般資源豐富,其中的學生個體差異很大,作為教師,就應該有大海一般的胸懷,能容納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xiàn),將個別同學在課堂上的“不和諧表現(xiàn)”,有效地加以引導轉化,使其融入和諧的大課堂中。同時用自己包容的人格魅力去凝聚學生的心,讓學生享受到老師所帶來的樂趣,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和諧”的局面,這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通過談心溝通的方法
運用溝通的方法,解開他們的心結,讓他們善于自我批評,盡可能把這些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溝通首先要注意,別太“教師”了,應該在學生面前放下老師的威嚴避免強硬的態(tài)度,否則會讓學生產(chǎn)生恐懼心理,達不到溝通的效果。其次,對于課后的溝通,要對學生充分信任,信任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他明白自己以后應該怎么做,并且有信心做好。讓他們懂得作為一個人要學會自我控制,尤其是作為一個學生,一定要能控制住自己的不良行為,“自控能力非常關鍵,不能讓自己養(yǎng)成隨心所欲的習慣”。恩威并重,教師應有一顆慈母般的心,這樣學生才會向老師傾訴煩惱、不快。通過溝通,達到春風化雨、可口良藥也治病的效果。人常說要“通情達理”,在“通情”的基礎上才能“達理”,沒有心靈上的溝通作基礎,即使再有理也達不到說服教育的目的。同時溝通使師生之間充滿了親和力和凝聚力,增進了師生關系。教育離不開溝通,老師和學生離不開溝通,溝通成就了和諧課堂?!皣倚枰椭C,校園同樣需要和諧,課堂更需要和諧?!?/p>
批評之后不要忘了一點鼓勵
在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一些違紀行為時,老師往往只是重復批評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教育,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受了批評這些學生覺得面子上很過不去,一般都不會認真反省自己的行為,反而更加叛逆。批評應做到“潤物細無聲”,暴風驟雨式的批評雖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從教育的長期性來看,效果是不佳的。另外,每個學生都有被稱贊的愿望,即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想成為一個好孩子,也渴望得到老師的稱贊和鼓勵,雖然他們課堂搗亂,成績不好,有時還會給班級抹黑,但是他們也有想改正的心愿,教師作為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就要去引導他,引領他走回正軌。如果教師在批評他之后,能充滿真情以交流的態(tài)度談心鼓勵一下,一定會使其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增強改正錯誤的決心。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苦口婆心與信任鼓勵,一般都會深刻的反省自己,有所改觀的。
課后跟蹤調查
對于課堂上的學生不良行為還應在課后加以跟蹤督促檢查,看他的這種不良行為有沒有改觀。不能只是蜻蜓點水地在課堂上批評幾句,成了走過場,久而久之學生抓住老師的這種做法和心理更是不當一回事,仍是“濤聲依舊”,甚至變本加厲地在課堂上搗亂,所以跟蹤調查是很必要的,是檢查教育效果的一種手段。
因此,對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不良現(xiàn)象,教師要能容忍錯誤,并具體分析錯誤,利用錯誤,使學生從錯誤中獲得新知,這樣,既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維、勇于嘗試、敢于發(fā)表主見的良好習慣。
既然選擇了教師,就要面對這條艱辛的路,我們應在各自的教學工作中取長補短,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成為學生永遠的良師益友。
2012年1月發(fā)表于《山西教育》 ? ??
2014年發(fā)表于《山西師范大學大學學報》
(張振婷,碩士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縣模范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