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嵐源
臘八大寒“喜相逢”
今天是“臘八節(jié)”,適逢“大寒”節(jié)氣,這種巧遇也不多見,一百年里最多只有幾次,上一次二者“相遇”要追溯至2002年1月20日,而下一次“重逢”則要等到2032年1月20日。
臘八節(jié)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古時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不少地區(qū)至今仍有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等習俗,農耕文化的傳承賦予其深刻的內涵。在鄉(xiāng)村,臘八節(jié)也拉開了春節(jié)的序幕,過了臘八,年味漸濃,香味四溢的臘八粥也在提示人們迎接新春的到來。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為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圓滿收官,預示著冬將盡、春將來。大寒節(jié)氣與臘八節(jié)“喜相逢”,雙節(jié)迎春,珠聯璧合,雅俗共賞,頗有意趣。
學做臘八美食
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認為,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次進補機會,而民間臘八節(jié)要喝臘八粥,因而今天將二者結合,用臘八粥來進補才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小寒與大寒節(jié)氣食方的原料,原本就是臘八粥配料的一部分。臘八粥可甜可咸,咸味的臘八粥共18味原料,而甜味臘八粥的配方,可以做成臘八飯,即八寶飯,同樣香甜好吃。其做法為:用臘八粥主料再加一些糯米,浸泡后煮軟,瀝出米湯;將板栗、核桃、紅棗(去核)掰開,與蓮子、桂圓肉一起用水泡軟;碗底抹少許油,將枸杞、櫻桃干、桑葚干鋪在碗底,依次放入備好的別的原料,上鍋蒸熟倒扣入盤,即可上桌食用。
作家的臘八粥
臘八粥是傳統(tǒng)美食,各地做法大同小異,在“小寒大寒,無風自寒”的大寒時節(jié)用來暖身驅寒再好不過了。許多文人墨客、文學名家曾將其寫入作品,讀來令人回味無窮,接其文字記述動手來做臘八粥也未嘗不可。
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中記述了臘八粥的做法:“在臘八那天,都熬臘八粥。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沈從文對熬粥方法比較講究,說若糖放多了會起鍋巴;梁實秋喝臘八粥則要配上粥果,包括瓜子仁、杏仁、青紅絲、松子等等,看來作家不僅能寫精彩美文,對美食也精益求精。冰心懷念母親的名作《臘八粥》,如拉家常般將兒時的記憶娓娓道來,因為那碗臘八粥飽含著作家對母親最深切的懷念,母親“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美食,讓“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親情、友情、鄉(xiāng)情、溫情,全都融于香甜的臘八粥中,也讓讀者感同身受。一碗臘八粥中,滿滿的都是家的溫馨和幸福的味道。香味濃郁的臘八粥,既是民間習俗的延續(xù),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更承載著人們對五谷豐登、團圓祥和的美好祈愿。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每年進入臘月,這首埋藏于人們心底的民謠,就會在耳畔回響。“臘八粥”成了臘月的一個特殊文化符號,也讓臘八節(jié)成為鄉(xiāng)間人們迎新春的前奏。俗語說:“吃了臘八飯,快把年來辦。”在過去,臘八節(jié)之后,人們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如今物質豐富,采購年貨沒有這么早,但鄉(xiāng)間集市上的年味已經有了。“過了臘八,天長一杈把”,西府民諺也提示人們白天越來越長,該利用好大好時光,為新的一年做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