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你的孩子很認真地說你是她最好的朋友、你肯定是感到有點受寵若驚了對吧、這可是孩子對父母最高的評價咯。但是現在很多父母卻經常覺得和孩子有代溝,而且很難跨越,怎么辦呢,我有幾個小經驗和大家分享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聆聽,做為大人知道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要先學會聽,在根據情況看看是否要說,那和孩子其實也是一樣的。所以 “聽”是一切交流的基礎。小時候我們學語言是從聽開始,學知識也是從聽開始,而了解孩子更要從傾聽開始。稍微用心就能想到其實孩子小時候有什么新發現和好玩的事都是迫不及待地要告訴父母的。今天非常開心的告訴我說,媽媽,這個好玩,是什么呀,怎么會這樣呢,為什么呢,很多的原本和你交流的內容,就是他們最想說的心里想法,可我們呢,表現的是我們太忙了,沒有時間聽你講,甚至應付而過,讓孩子們一邊玩去,對孩子說的東西大多也不感興趣,所以對孩子眉飛色舞地“嘮叨”,要么無動于衷,要么表現出厭煩,孩子其實是最知道好歹,察言觀色的,只是不會表現出來,當孩子覺得你不耐煩或者不想回應他的時候,久而久之就什么都懶得和我們說了。和孩子拉開距離,讓我們之間沒有共同話題,都是父母家長自己造成的,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卻總是埋怨孩子們長大了怎么都不喜歡和們講話了,其實是我們自己關上了和孩子交流的大門,是我們經常以家長自居,讓孩子覺得你不關心她。或者沒有時間罷了。
所以呢和孩子交流時,我們讓他們感到是平等的,最好坐下來,或者蹲下來。不要居高臨下,不要覺得我是你父母,你就得有把所有的問題都反饋,交代,連反駁的機會都沒有,其實我們在交流的時候會發現,如果你用平常心,隨便聊的方式,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才會敞開心扉說出心里話。我記得那時候晚上和女兒聊天,問問題不一定會直接回答,但是改變說話方式的時候,她就會自然的分享她在學校的點滴,而且還會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一起討論呢,是不是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