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在家的小女孩受到歹徒殺害,會對父母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 死刑是對受害者家屬最好的彌補嗎?
以前看同一個作家的書,看幾本之后就會覺得大同小異,這次卻完全沒有這個感覺。東野圭吾的書以推理為基礎引入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所以他不僅作品高產,而且幾乎每一本書都很受歡迎。
濱剛小夜子在女兒被殺害之后,一直對搶劫殺人等犯罪無法釋懷,在作為自由撰稿人調查習慣性偷盜行為的時候,知曉了一件殺嬰事件,小夜子在調查中被殺害。她死之后她的前夫被警方詢問情況,同時對事件產生好奇心,暗自對相關人員展開調查,最后循著線索一點一點摸索到小夜子被殺以及殺嬰事件的真相。
本書的寫作手法與東野其他的小說有類似的地方,開始羅列一堆看似毫無關系的人物事件,分別敘述,到最后再把他們用關系網絡連接起來,于是乎一切豁然開朗。然后在結尾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選擇和不同結局之后,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回過頭來想起貫穿始終的那個最主要的問題。
本書最主要的問題就是 : 殺人犯應該實施死刑嗎?
從受害者家屬角度,例如小夜子和丈夫中原,他們痛失愛女,無法原諒殺人犯。他們事后唯一的希望就是殺人犯被判處死刑。但是他們也發現,即使罪犯被殺,他們的傷痛也無法消除。中原選擇了逃避,小夜子則把目光放在了其他的殺人犯身上。她希望所有的殺人犯都被判處死刑,好像只有在“除暴”的過程中,她才稍有安慰。
可其實殺人者被罰,只是以暴制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些入獄之后出獄的人,犯罪比例達到半分之五十甚至更高,因為他們在牢獄里根本沒有改變,監獄只是讓這些人沒有機會殺人,一旦出獄又會故態復萌。想起《肖申克的救贖》里面出獄之后因為無法維持生活而自殺的老人,想起弗里曼一直知道警方想要聽的是什么樣的話,只要說了出來,就可以出獄。那些人不知道罪犯心里怎么想,嘴里說出來的過關就可以出獄。
以前在書中讀到過這樣一段話:那些通過暴力去解決問題的人,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感情。他們不會排解痛苦,也不會處通過溝通去處理問題。他們沒有同理心,不知道如何去體會別人的痛苦。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住進監獄就得到結局嗎?我想不會的。
但是可以不懲罰嗎?我覺得即使入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入獄起碼從現在來看是最好的方式,雖然仍然有像史野之類的人,不入獄比入獄受到的懲罰更重,他在監獄之外比監獄內能做的事情更多,可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殺人犯是不會做到這樣的。雖然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也是很有效的方式。所以只能“一刀切”。而針對每個人而做出更具體的判決,一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不論是我們國家,還是其他國家,都是很難做到的。
我想東野圭吾也一定有考慮這些問題,所以他的書中才會出現那些論點相反的人,書中的人物試著互相說服,也是作者心中的某些情緒在掙扎吧。我們也同樣在掙扎著思索著,試著尋找答案。就像小夜子所說的:“我可能沒有能力做什么,也沒有自信可以拯救你,但如果你正在尋找答案,也許我的經驗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協助你一起尋找答案。”
那答案是什么呢?沒人知道。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知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