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一直是當下很流行的一項技能,在豆瓣上輸入關鍵詞“時間管理”,就可以搜到1000多本講時間管理的書。但我一直對這個話題保留著一個問題:“時間管理真的有那么復雜,需要大書特書嗎?”
于是我開始閱讀了幾本時間管理的書籍,閱讀了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文章,發(fā)現(xiàn)很多在介紹時間管理時陷入了一些誤區(qū),沒有抓住時間管理的精髓,反在末節(jié)上越走越遠。其實時間管理沒有那么復雜,四個步驟就可以搞定。
一、時間管理的基本流程
1、理清工作任務,列出待辦清單
時間管理,就是當任務多時,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去完成。如果一個人整天沒什么事情做,時間管理對他來說沒什么意義。所以時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需要完成的任務先列出來,知道做哪些事情,才能去安排時間。如何列出任務呢,有兩種常用的工具可以使用。
(1)晨間日記。每天早上,抽10分鐘把當天要完成的任務做個計劃,寫上每個工作任務完成預計需要的時間。這個有點像小學時代,老師叫我們寫的作息表一樣,把一天所有的任務都做好時間安排。
(2)待辦清單。把未來一個月或三個月內(nèi)的主要任務列成一張清單,不必給每項任務寫出具體時間,因為時間跨度很長,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把時間卡死了反而不好。只要列出任務就行,目的只是為防止因事情太多而遺漏掉一些重要任務,在實施過程中,也可以不斷來對照任務完成情況。
2、將待辦任務進行重要緊急分類
對于任務清單上的任務,我們應該按重要緊急程度進行分類排序,一項一項地往下完成。如何對待辦任務進行重要緊急分類,也有兩個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鑒。
(1)四象限法則。以緊急、重要兩個因素作一個二維矩陣,形成了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四個象限,把所有任務根據(jù)這兩個因素放到對應的象限中。做好了這樣分類,就可以對任務進行優(yōu)先順序去完成了。
(2)ABC分類管理法。和四象限有些類似,ABC管理法是根據(jù)重要程度將所有的任務從重到輕劃分為A、B、C三個等級,然后從A類任務開始解決,一直到C類任務。
3、將大任務分解成具體可執(zhí)行的小任務
任務清單上的任務往往就是一個大任務,在實施的時候,必須對其進行分解才能著手。比如學習PPT就是一個大任務,可以將它分解為基本技巧、顏色搭配、排版、邏輯四個小任務來單獨練習,甚至還可以將小任務再分解,如排版可以再分解為,文字排版、圖片排版、圖文排版等小小任務。越往下分解,任務越具體,越容易操作。當然也并不是任何一個任務都要分解到最細,這要結合任務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4、專注執(zhí)行任務
將大任務進行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具體任務后,就要開始專注執(zhí)行這些小任務了。在講如何專注執(zhí)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兩個理論。這兩個理論為后面提到的專注執(zhí)行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有助于我們理解這些方法的科學性在什么地方。
(1)時間段理論。有科學研究顯示,每個人一天之中有一段時間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有的人是清晨,有的人是大半夜。如果我們能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個秘密,合理安排任務,把最重要的任務放在這個時間段處理,不重要的事情放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時間段處理,那工作效率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2)相似任務集中管理。高考復習的時候,我就有一個習慣,喜歡用完整的半天或一天來復習某一科目,那時候我深感到這種方法效果很好,但那時我并不知道它的科學之處在哪里。直到看了相似任務集中管理背后的理論,我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大概意思就是,人的大腦在處理事情,需要一個預熱過程,然后才進入最佳狀態(tài),如果把相似的任務集中在這個時間處理,就可以減少預熱時間,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下高效進行。
由這兩個理論衍生出來兩個科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專注執(zhí)行任務,專注學習時收到很大的效果。
(1)番茄工作法。這是時間管理中最熱門的方法,任何講時間管理的書,都會提到這個方法,甚至還有很多專著專門詳細介紹這個方法。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講清楚,設置每個番茄鐘為30分鐘,25分鐘工作加5分鐘休息。25分鐘工作期間,講究專注,關掉手機,電腦及一切干擾自己的東西,專注只做那一件事,做完成25分鐘,就休息5分鐘,然后反復進行幾個番茄鐘,把任務做完。
(2)兩分鐘法則。我們在按計劃執(zhí)行任務的時候,難免會突然有一些臨時任務需要我們?nèi)プ觯@是之前在做計劃時沒有預料的,我們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是先執(zhí)行原計劃任務,還是先處理臨時任務呢?兩分鐘法則可以提供一個很好的標準,先預估一下處理這個臨時任務所需要的時間,以兩分鐘為標準線,如果小于兩分鐘,就中斷原計劃,先把這個臨時任務處理完。如果大于兩分鐘,可以考慮把計劃中的任務處理完了再來進行這個臨時任務。當然,兩分鐘法則只是一個方法論,不一定所有人,所有任務都適用兩分鐘,只是告訴大家一種思路,可以這么去衡量。
二、時間管理的幾個誤區(qū)
很多書籍和文章介紹時間管理時,常常陷入幾個誤區(qū),讓讀者覺得時間管理深不可測,學習了很多方法,卻依然做不好時間管理。
1、把工具當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必須跟任務在一起時才能起作用,脫離任務單獨講時間管理是沒有意義的。很多人把一些具體工具當成了時間管理的全部。其中最常見的有,任務清單法、四象限法、番茄工作法。
很多人說到時間管理,就開始列出一張任務清單,上面寫滿了近期的工作任務,寫好的具體時間安排,信心滿滿地準備去進行,但實施的時候,發(fā)現(xiàn)根本不像他預期的那樣,時間被打亂了,效率也沒有提高,還是跟原來一樣一團糟。
四象限法、番茄工作法更是如此,很多書把這兩個方法大寫特寫,甚至還有些神化了,仿佛學會了這兩個方法,就會時間管理,工作效率就得到大大提高了似的。
2、沒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時間管理是一項技能,應該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但大多數(shù)書籍和文章,只是在講解知識,講理論,看了覺得很有道理,應該去改變,但準備去怎么改變時,卻沒有告訴你怎么做。
有的好一點,會介紹一些具體的方法,但也很片面,只詳細講解了某一個步驟或某一個具體工具。真正操作起來,還是摸不著頭腦的。
3、把簡單的復雜化
時間管理操作方法很簡單, 一篇文章就可以說得很清楚很詳細,為什么市面上還偏偏有那么多的專著書籍,幾十萬字說下來,卻還沒把時間管理說清楚,反而讓讀者更是一臉懵逼,對時間管理望而卻步。
本文前部分介紹了時間管理的整體流程,如果想學習時間管理,可以先從這篇文章入手,對時間管理流程有個整體認識,再去深入了解那些具體工具,才不會在工具中迷茫。本文最后總結了幾個常見的誤區(qū),這是我閱讀了大量書籍和文章后總結的結果,但我并不否認有些書籍和文章講得很全面,但畢竟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