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之前,在朋友圈已經看到有兩三人分享這本書了,一直沒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名太有迷惑性了。‘富爸爸窮爸爸’很容易讓人想起人們該如何致富,窮人和富人有什么區別的一類成功學,或是仇富的書。
其實真正翻開這本書,發現完全不是那樣,本書出現的兩位爸爸起點都不低,他們出場時大概都35歲,窮爸爸是名校畢業的博士生,為政府的教育部門工作,富爸爸中學畢業但是擁有好幾家連鎖的便利店。他們這個時候都是出于一種相類似的財務危機中,只不過富爸爸最終通過自己的理念成功構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而窮爸爸在50歲的時候因為競選失敗而失業。兩位爸爸都堅持知識改變命運,支持教育,只不過個人的對知識的理解不同。而本書的內容,主要談兩位爸爸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作者本人是如何一步步實踐富爸爸的理念,從而實現財務自由的。這本書用一句話可以概括核心‘怎樣才能不為錢工作?怎樣才能讓錢為自己工作?’。
作者羅伯特·清崎,出生于1947年的夏威夷,第四代日裔美國人,成長于一個教師家庭。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構建的故事框架,窮爸爸原型的確是自己的父親,而富爸爸原型,清崎本人也是相當含糊。就拿這本書來說,作者很明顯是個講故事的高手,前面大量篇幅都在說一個孩子,如何在兩位爸爸不同理念教育中成長的,而書中主角的經歷和他本人的經歷也十分類似。后半部分講述他個人職業經驗,以及投資的過程。?
本書的核心理念有三處。1.一則小故事,來說明‘怎樣脫離為錢而工作’的眼界局限性。2.對四類收入類型的劃分。3.理財的本質,資產項與負債的根本區別。
這則小故事是從兩個九歲的小男生開始的,‘我’和邁克是貴族學校兩個僅有的窮孩子,因為周末沒有被富同學邀請到海邊度假,所以決定自己‘創業’,用牙膏皮和石灰印制硬幣。這個行為當然遭到‘窮爸爸’的阻止及解釋,當‘窮爸爸’被問到該怎樣才能有錢時答不上來,于是推薦去詢問邁克的爸爸,也就是后來的‘富爸爸’。
邁克的爸爸經營幾家便利店,平時工作很忙。聽到兩個孩子的要求,于是決定先在雜貨店安排他們兩人工作,決定有用實際情況模擬他們以后不如社會可能遇到的問題。第一課的內容是‘怎樣讓自己擺脫不為錢工作的局限?’
這個過程很有意思。一開始富爸爸給兩位小家伙每周六下午干三個小時,每小時10美分的工資,這個工資真是即便對于9歲的小孩子來說,也是很低的。干了三個星期后,‘我’抗議。富爸爸給了‘我’一整套教育,核心便是‘不為錢工作’,于是決定不給工資。兩位9歲男孩自然沒有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這樣再過了幾個星期后。小男孩發現每次有舊書商來便利店收集舊書,于是兩位就想到一個主意,把書的封面撕掉,然后再地下室像鄰居的小孩租書,然后聘用邁克的妹妹當管理員。后來他們一個星期凈賺了5美元,并給邁克的妹妹一美元。這么一來,兩位小男孩這一課就算是初步畢業了。
這個故事應該是全書最有趣的一部分,表面上看不為錢工作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去創業,但實際上說的是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一切。用現在的話來說,一位公司新人,最迫切的是如何投資自己,某一項工作對自身能力的提升。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業來看,對自身的投資無外乎技能、眼界、工作方法、知識體系幾處的提升。也就是說我們對于職業規劃應該有一定鉆研,畢竟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
2.對四類人的劃分也是作者提出一個很核心的觀點。分別是E雇員、S自由職業、B企業所有人、I投資人,每類人的定義分別是雇員,通過為公司工作而賺錢;自由職業者,通過自己的勞動而賺錢;企業主通過企業為自己賺錢;投資者通過投資獲得更多的錢。
這里值的糾正有兩點,第一這四種類別不是一種遞進關系,每個人應該由雇員一步步走到投資人,由士兵走向將軍的財富之路。每一個人,都可能兼具四種類別的一種,只是比例不一樣。每個人性格、眼界不一樣,適合的類別不一樣。喜歡穩定的人,無疑是最好的雇員,以幸福來衡量雇員未必比老板差是最好的例子。第二,每個人要改變自己的收入比例,唯一的方法通過學習的方法了解某領域。比如股票,對股市完全不了解的人沖進去基本上和牛進了瓷器店沒有什么區別。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路徑,想要改變就必須下大誓愿學習。
3.理財的本質,如何區分資產項和債務?也就是說學會怎樣讓錢為自己工作。書中有這樣直白的描述,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購買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作者認為財商由這四個方面構成,第一是會計,即財務知識,最起碼能看懂財務報表,知道一個公司、一項業務的好壞。第二是投資,錢生錢的科學,投資涉及策略與方案。第三,了解市場,他是需求和供給的科學。了解感情驅動的市場的‘技術面’,同時了解市場的‘基本面’,說白一個是微觀,個人體會到的現象,一個是宏觀,分析市場價值。第四是法律,了解優惠政策和公司法,就好比一個人跑,一個人再飛。在中國政策的解讀,可能影響更大。
資產項和債務最簡單的區分是,一個可以為自己帶來現金流,一個必須不斷投入,減少現金流。好比一位年輕人,用30萬在北京買一套房的首付,日后每月還三千,一直還30年。那么這套房就不是他的資產,而是他的負債。如果他把30萬拿去投資,股票、債券、創業,這30萬隨時可以為他創造價值,錢生錢,那么這就是資產。這話說得簡單,在中國房子和婚姻綁在一塊,沒有房子丈母娘不給結婚,和孩子的教育、戶口等東西綁在一塊,很多事情考慮根本就不是以純粹的經濟考慮。真正如何選擇,唯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平衡之間自己把握。
書中除了提出這個很核心的觀點之外,還有大量的例證。作者以他自己的實際經歷,講述個人的職業變遷,財富之路是如何一步步積累的,其中涉及很多案例與分析,相當可取。
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理財入門書,對我的影響有兩點,一學會計,拿到會計證,不是為了從事這一行,而是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二明確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更加深刻的了解工作的本質是投資自己。
Л??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