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日本、香港、臺灣等先進城市經驗,國內大中城市也在推廣垃圾分類,媒體以垃圾分類水平判斷市民文明程度的高低。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有益于防止垃圾污染,降低垃圾處理負擔。
垃圾分類在國內推廣并非一帆風順。一項政策的落地效果與其合理性正相關,如果一項政策得不到切實實施,原因是該政策并非一個好政策,而不是市民素質的問題。很多出發點很好的政策,最終失敗的原因是沒有考慮實施的成本。
發動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是需要成本的。首先,市政府要教育市民如何進行分類,市民學會垃圾分類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對市民而言,進行垃圾分類是比較麻煩的事情,TA要準備不同種類的垃圾袋,每天如何處理垃圾變成了生活的大事。垃圾回收部門還要購置新的設備和用具,去應對分類的變化。
另外,即使大多數市民能夠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也不敢保證有小部分的居民紀律性差,或因為失誤將垃圾投錯。這意味著即使市民按規定做了垃圾分類,終端回收站也要通過智能設備重新分揀,使得在社區的垃圾分揀的意義打折。
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考慮實施的成本,不考慮實施成本的制度不是好制度。若政策實施成本過高或本身不合理,從長期來看,人們總是能找到辦法去規避它,使得實施的效果落空,反而產生了制度空轉的成本。
之所以不倡導在社區進行垃圾分類,是因為相對于終端回收站的智能設備,發動每個人分揀垃圾成本太高。責任總是傾向讓成本低者承擔,資源總是往善用者手上流動。這個原理可以解釋職業經理人制度產生的原因,以及孩子總是由自己的爸媽撫養比較好。
公司里的崗位安排也應遵循此理,具體的安排應該由擅長此道的人承擔,鼓勵每個人發揮長處為主,有意識的補各自的短板為次要因素。高層管理人員不應該埋身于繁雜的日常事務,應更多去了解行業的發展前沿,考慮未來的策略和方向。
這個原理意味著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董事長就沒必要自己開車了,TA的注意力應該放在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路上的行人和車輛。這也意味著公司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多咨詢外腦,公司的能力建設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