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雖然沒有走過萬里路,但還是敢說自己算是讀過很多書的。至于有多少,沒有仔細計算過,亂七八糟的估摸一下,四五百本還是有的吧。按照每個月一本的速度,活到80歲,差不多一輩子應該讀個上千本,目前的目標算是完成了一半。
早期的閱讀,讀的是故事。最簡單的例子是幼兒園愛讀的連環畫、看圖說話。還記得小學時期迷上的各種兒童文學,辦了市里圖書館的借閱證,讀了不下幾十本。每逢寒暑假,幾乎隔周就能解決一本。相比作業,閱讀算是真正能積極主動去做的一件事情,真的算是做到了拿起書、茶不思飯不想。沉浸在哪些故事里,現在回想起來,唯一一個能貼切表述的詞,估計只能用"波瀾壯闊"來形容看到的世界了吧。
后來的閱讀,讀的是感悟。其實這個和早期沒有必然的分隔線,無非就是看完了故事自己樂意想個半天,故事結合自己的生活,抒發一堆堆感慨罷了。這些感觸里面有過傷春悲秋,有過意氣風發。直到現在我始終覺得,自己的很多三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一時期內,讀得最多的是中外名著,也幸好是內涵比較豐富的一些內容,塑造了目前還算是有點深層次的性格。難以想象,萬一當初我讀了一堆言情現在會是個什么后果,雖然老實說,后期言情故事閱讀數量不在少數。
中期的閱讀,是一個讀人的過程。那時候的感觸是,想了解一個人,讀一讀她/他寫的東西就可以了。透過一個人的筆端,了解他人眼中的世界,是一種非常神奇的體驗。讀一本書甚至一段文字,可以喜歡上一個人,喜歡上她/他構建的世界。這種與另一個靈魂對話的過程,快感是無窮大的。也正是這一時期的閱讀,我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可能,也讓自己變成一個接受度越來越高的人。簡單的例子是我通過書看到了普通人們都會遇到的愛情、親情、友情,以及作者、主人公在書里面對于這些人類基本感情的表達。極端點的例子是比如接觸到了同性戀,亂倫等等正面題材不大會涉及,但是社會中卻真實存在的不同人、不同矛盾、不同生活。
目前的閱讀,處于什么都可以讀下去的狀態。給我一本書,給我一本雜志,給我一篇論文,我感覺都可以津津有味地讀。是不是有點不正常,哈。所以在這樣的什么都能讀的狀態下,我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因為一不小心就飛逝了時光。
目前感觸,中后期的閱讀狀態,人和人的喜好太不一樣了,以至于自己很想找到那么個知心的靈魂,卻因為個性化太嚴重而無法得到滿足。希望這不會是我終其一生而不可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