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看到過“開腦洞”這三個字,接下來可能要體驗下開腦洞的感受了,今天李笑來老師帶來的概念有點讓人感覺反常而又特立獨行,重要是的,這個特立獨行有可能是創造價值的“彎道超車”。
一、痛苦有可能就是幻想。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跳樓的人都是覺得“這個世界跟我已經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了。”相信你一定聽過,大多數跳樓的人都是在跳下來的時候被嚇死的,而非是摔死的。如果掉到地上的那一刻,你的血液還是告訴循環的話,大抵應該是“血花四濺”。而事實上,跳樓而死的人只可能留一點點血,甚至沒有血跡。因為在落地的那一瞬間,心臟已經停止了跳動。
據生還者回憶,在跳下來的那段時間比想象中的要“長”,大腦會像放幻燈片一樣,把從小到大的的回憶全部翻一遍,這時你才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并非和我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但好像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我馬上就要掉到地上了。
結論是,這世界一直跟自己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并且還是相當重要的聯系。
作家畢淑敏在某大學演講時,有個學生問了個“終極問題”——畢老師,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畢老師的回答是:“人生本無意義,而意義是活出來的。”
二、排名第二的痛苦——正確。
如第一條內容所說,為了正確而與之一起帶來的痛苦也一樣是幻覺。人們習慣性的單位度思考問題,就是正確的本身所帶來的結果,自然就是“被認可”的感覺,反之就會很痛苦。那我們嘗試增加一個維度,別人的“正確”和“錯誤”。
當你是正確,別人也是正確的時候,那價值其實并不大,對吧?當你是錯誤,別人是正確的時候,那倒是很可怕。而當你是正確的,別人都是錯誤的時候,“你的正確”才具備巨大的價值——不是嗎?在英文當中,這個單詞叫“contrarian”,愿意是指“倒行逆施”。也可以理解為特立獨行,其實單單特立獨行的價值并不大,而這個行為一旦加上“正確”這個維度,價值就大的可怕了。
也就是說,當你的正確度越大,與此同時別人不認同度越高,這個時候,你的價值才很大。反之,你很正確,別人也都正確,那么價值其實可能等于零。
例如,現在你很看好VR/AR,別人也很看好,于是這個方面創業,勝算并不大,能夠脫穎而出的一定是資源最強的成功,而你只是“看對了”而已。
所以,若你確定自己是正確的,而大多數人并不認同,你應該高興才對,而不是痛苦。所有人都聲稱自己在尋找價值,可大多數“一不小心“找到真正價值的時候,自己根本不知道。不僅不知道,還要不高興,甚至痛苦的要命,真是邪門。
三、總結
從底層的心理學分析,導致這種反應,主要有兩個因素在起作用:
1、大多數人的性格都是“表現型人格”,他們不在乎好壞對錯,而是在乎是否自己看上去“好看”。
2、“表現性人格”決定了“隨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一起”、“與大多數人相同”才會覺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