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巨嬰”?
巨嬰,如字面上的意思而言,意為巨大的嬰兒,即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詞語從所謂的巨嬰心理得來。巨嬰心理,即嬰兒期的全能自戀(又稱全能幻想),指嬰兒們由于哭鬧時常常能得到愿望的滿足因此產生自己無所不能或有超能力的幻想,但是成年人的全能自戀非常有殺傷力。
以上來自搜狗百科。
有心理專家稱,如果將“巨嬰”稱為心理學專有名詞“內在小孩”可能也很貼切。
什么是“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覺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并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成長而改變或衰退(選自瑪格麗特?保羅博士《你愛自己嗎》)。
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等到我們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做出不負責的行為,造成我們在關系中的掙扎和受苦。
以上來自《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
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
據某些心理學調查研究,大多數的中國人心理成熟度都很低,幾乎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你可能有一對巨嬰父母,可能你遇到了一對巨嬰公婆,還有可能你的先生是巨嬰,更有可能你本人就是巨嬰。放眼望去,誰家還沒個“巨嬰”呢?
拜讀完武志紅老師的大作,雖然被這個事實給驚到了,可是追溯過往,確實很多事情都能以“巨嬰”心理來解釋。書到最后,道出療愈的真諦在于真愛。
真愛源于真實,沒有體驗過真實就接納被愛的人,會忍不住去討好、付出、誘惑與控制。
一個家庭中,生養孩子的重擔一般都壓在了母親身上,而生命最初的愛,具體就體現為母愛。親子關系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在于母嬰關系,所以母愛是一切愛與痛的源泉。
被嬌縱溺愛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巨嬰,需要找一個圣母;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容易成為圣母,總想去拯救巨嬰。而他們總是會相遇在茫茫人海,命中注定般相愛相殺。
人世間因此多了一對怨偶,也多了一個受傷的小孩。
01? 面包我有,你給我愛情就好
中國人選擇婚姻更多是從安全感出發,而不是愛,家中父母長輩如此,我們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形成了中國家庭輪回鏈條。
缺乏愛的婚姻,家中父親不知道如何與母親相處,母親為得到安全感,不停向外抓取,逼得丈夫逐漸逃離家庭,只剩毫無反抗能力的兒女。
原本是為了得到安全感,但越是抓取越是空虛,越是控制越是逃離。兒女終歸要長大,脫離原生家庭。抓取虛無的感覺會讓母親更恐慌,就越是想要介入兒女的婚姻得到一種控制感。
兒女也多多少少會受到父母的影響,或者找一個與父母完全一樣的伴侶,或者找一個與父母完全不一樣的伴侶,比較理智的可能會深刻反思父母的婚姻模式,減少對自己婚姻的不良影響。
母弱、父兇,一個男孩從小的夢想是要成為強大的男人,愛自己老婆的男人;一個女孩從小的夢想是要成為強過于男人的女人,可以保護自己和母親。
母強、父弱,一個男孩從小的夢想是要成為隨心所欲生活的男人,自由自在不受任何人操控;一個女孩從小的夢想是不要成為強過于男人的女人,但又受不了被操控的人生。
在家庭和睦中長大的女孩,渴望的是延續生生世世的溫暖;總是在爭吵中長大的女孩,總希望有個男神來救她出火坑。
這種心理狀態下尋找到的愛情,我覺得并不是真愛。
真愛不是因為我需要你,才愛你,而是因為我愛你,才需要你。所以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是在尋找需要還是尋找愛?
為了滿足需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安全感,也許我們的選擇過程真的已經跑偏了。
而安全感不是來自于別人,而是來自于自己內心充盈的愛!正如鳥兒信任的不是自己腳下的樹枝,而是自己會飛翔的翅膀!
為了可以豪氣地說一聲“面包我有,你給我愛情就好!”不少姑娘都遲遲不結婚,并且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大眾輿論一邊倒地稱她們為“黃金剩斗士”。
小刀想多說一句,我十分欣賞她們的堅持,她們才是上帝遺落在人間的珍珠,值得被真愛光臨。
02? 比遠離媽寶男更重要的是不要制造媽寶男
媽寶男,顧名思義就是離不開媽媽的男人,不管多大年紀,都會跟自己的母親共生在一起,三句話不離“我媽媽”,但是內心也有不為人知的陰影。
未婚者請擦亮眼睛,珍愛生命,遠離媽寶男!
媽寶男嬰幼兒時期可能極度缺乏母愛,所以母愛成了他的頭號需求,大一些發現只要對媽媽言聽計從就可以獲得媽媽的關注,于是形成對媽媽的絕度服從,但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勢必又會有對母親的不滿和攻擊性。
所以媽寶男既愛自己的媽媽,又恨自己的媽媽。他將“好媽媽”形象投射到自己母親身上,把“壞媽媽”形象投射到自己妻子身上。
對“好媽媽”有多愛,對“壞媽媽”就有多恨,所以表面上越是愛自己的媽媽,骨子里就越是恨自己的妻子。
越是缺乏安全感的女人在選擇媽寶男的時候,越是可能會看重媽寶男的致命吸引力——好控制,他們的絕招就是言聽計從,特別是在剛開始戀愛過程中,千萬別以為自己遇到了一個超級暖男。
而媽寶男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兒子哪哪兒都好,容不得別人說自己的兒子。相反,媽寶男的妻子卻很不認可,因為妻子對丈夫的需求是,他要成熟、負責,他要有力量,能保護她自己和孩子。
這就是造成婆媳矛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說媽寶男骨子里恨自己的妻子,還不如說他們骨子里恨的其實是自己的媽媽。
他們內心一直在吶喊“媽媽啊,你為什么不愛我?我已經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還不愛我?”吶喊的多了,得到的卻是無聲的回應,轉而就走向報復。
這是一種相互共生還沒有走向獨立的現象。
共生該怎么理解呢?從最初的母嬰關系來看,孩子6個月以前會將周圍的一切都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TA餓了、渴了、不舒服了……只要一哭,媽媽就來了,給Ta吃的、喝的,讓Ta更舒適。嬰兒就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媽媽也是Ta的一部分,Ta可以支配媽媽,這就叫共生。
孩子超過6個月以后那種共生就屬于病態共生了。從共生走向獨立,孩子必然要懂得,不管媽媽有多偉大,不管媽媽有多痛苦,不管媽媽有多需要Ta,都要離開媽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Ta為自己負責,不必為媽媽的痛苦負責,好像挺大逆不道的,但是就要有這種狠勁兒!
做父母的,特別是母親,也要有這種狠勁!孩子自打一生下來不就是在一步一步遠離自己嗎?
當Ta要學走路了,別擔心Ta會摔跤,你得放開Ta的手;當Ta想用勺子吃飯了,別擔心Ta會撒得到處都是,將勺子交到Ta手上;當Ta走進小學、中學、大學……記得一定要教會Ta主動選擇生活,將生活的權柄移交給Ta。
作為男孩的母親,你一定和我一樣,不想看到另外一個女人搶走自己的孩子吧。但是孩子會長大、會戀愛,讓他婚姻幸福的基礎在他選擇的妻子身上而不是媽媽身上,為人母者千萬不要去試圖捆綁他。
也許很難,但是為了孩子真正的幸福,我們要學著做他身旁的一棵大樹,陪伴他一起接受四季變幻、風霜雨雪,鼓勵他去尋找自己獨立的靈魂,活出生命的精彩。
你的人生意義,在于你如何選擇,你按照你的意志做了選擇,人生才有自由。
選擇你所愛的,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愛你所選擇的,需要激發出無窮智慧。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用真愛去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更好地成為最真的自己,活得飽滿而自在。
? ? ? ? ? ? ~不求贊賞,只求關注~
? ? ? ~我手寫我心,不負將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