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聯網上有個視頻特別火,名叫Guiding hands(導向助手),說的是很多人的生活被手機綁架了,人們24小時拿著手機,于是催生了一個叫“導向助手”的職業,這些助手扶著放不下手機的人過馬路,給他們喂飯,甚至替他們過夫妻生活。
人被智能手機綁架,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中國網民也不例外。微信已成為中國人的“國民手機App”,騰訊的最新財報顯示,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已達8.46億。據企鵝智酷發布的“2016年微信影響力報告”,超過九成的微信用戶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半數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1小時;擁有200位以上好友的微信用戶占 比最高,61.4%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
連“微信之父”、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自己都公開表示,“數據表明用戶在微信里面花的時間太多了,我很擔心。”
然而互聯網社交行業一直以來有個行業詛咒:每個產品形態火不了幾年。自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以來,社交產品一路進化,從最早的論壇,到即時通訊工具(如QQ),到博客,再到SNS(如開心網),以及后來的新浪微博、微信。除了QQ和微信外,上述大多數產品或應用,都沒有跳出“火不了幾年”的社交產品歷史周期律。
微信馬上就6歲了,基本已經跳出了社交產品的歷史周期律。
這是因為微信打破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它把人的所有社會關系基本都搬到了微信上。及時回復微信,甚至上升到了是否尊重人,以及老板考核員工的參考因素之一。
微信的用戶,從最早的互聯網“老鳥”和一二線城市人群,一路拓展到農村。從年輕白領拓展到中老年用戶。很多人的微信好友數量已經逼近5000個的系統上限。按照流行的社交理論,人類的人際寬度上限是150人,超過這個數,人就會對處理社交關系感到頭疼。
現在很多人動輒數百、數千個微信好友,越來越多的人出于安全考慮不愿意或不敢發朋友圈了。可以說,微信的人際負荷已經嚴重過載,給很多微信用戶帶來很大壓迫力。
除了人際過載,微信的內容負荷也在過載。目前微信公號太多了,導致用戶注意力分散,公號內容的關注度集體下滑。一些知名微信公號玩家公開表示,微信公號的打開率在降低,比如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
此前,騰訊微信事業群邀請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做了一次內部演講。張志東認為,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但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里。
除了內容過載外,微信平臺的內容質量也參差不齊。比如各種養生文章,各種傳聞甚至謠言,也出現在微信上。
如今,微信的商業化取得了巨大進展。騰訊財報顯示,騰訊網絡廣告業務中,效果廣告收入同比強勁增長83%至43.68億元,其主要來自微信朋友圈、移動端新聞應用及微信公眾賬號廣告收入的貢獻。
但多數用戶在心理上對于微信平臺上的各種廣告,是持排斥心理的。只不過,目前很少有人有勇氣放棄使用微信。所以對微信來說,特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內容和用戶上,防止劣幣驅逐良幣。
雖然微信目前一統社交江湖,但一些社交發展趨勢不容忽視。
第一,很多社交平臺在分食微信的流量。目前去中心化和垂直化是大趨勢,微信截住了流量,但不一定能控制住流量,因為用戶已經被教育得很成熟,流量的主動選擇意識越來越強。
比如很多90后和00后,就同時在多個社交平臺活躍著,他們清晰地知道不同平臺對自己的不同價值。有的90后在探探上交友,在陌陌上看直播,在手機QQ上發布商品鏈接并且從手機QQ進入京東等電商平臺購物,在微信上跟親朋好友互動。
第二是用戶社交的場景正發生變化。隨著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沉浸式社交場景正在爆發。
第三是社交應用的載體在發生變化。社交從手機上,開始轉向智能設備,比如智能眼鏡和智能手表都已經具備社交功能。
未來顛覆微信的,可能不是社交產品。就像顛覆手機行業的不是傳統手機公司,而是蘋果公司,顛覆汽車行業的是特斯拉一個道理。
風險投資公司聯基金的創始人邱浩認為,實時視頻領域很可能誕生下一代社交平臺。
邱浩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微信上的社交活動主要是發消息、傳照片和評論照片,但人們平時的社交是一起吃飯、唱歌、喝咖啡、打牌、看電影和聊天。而實時視頻,可以模擬一些線下的真實社交場景,并且實時視頻社交更容易產生消費沖動。
現在一些直播平臺和短視頻平臺都在嘗試實時社交,比如美圖公司旗下主打短視頻社區市場的美拍,其官方公布數據是,2016年10月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約1.1億人,用戶平均每天在美拍應用上花費的時間達33.8分鐘。
當然,微信也在積極做出變革。比如最近微信允許用戶在朋友圈推送時長不超過10秒的短視頻。
如今,微信基本實現了自己“連接一切”的愿景目標。但微信的連接一切,是在互聯網時代實現的。現在人類正進入智能設備大爆發的時代,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在物聯網時代,連接一切的產品形態,可能不會是微信這樣的應用。
也就是說,那些能把一切智能設備連接起來,以及把一切智能設備跟人連接起來的產品和應用,將很可能取代微信的地位,當然也不排除微信自己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