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承接上期的《傻瓜式定投能造就財務自由?你夢還可以在做大一點……》實操版,具體關于基金定投宣傳的套路上一期已經講得很明了,這邊不在重復。這期主要扯談一下具體方案。
首先明確下 本文針對群體是基金定投的初學者及那些一知半解人士,高玩勿擾……且所有觀點都是一家之言,但是哥的一家之言談不上多權威,但秒殺90%的知乎百度那些摘抄拼湊的水文還是搓搓有余的……誰讓我寫的那么走心呢……
解決問題前提是先發現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先羅列一下基金定投常見的“缺點”:
1,這種策略需要穩定的現金流支持。(這個引發的問題是定期定額的怎么量化,扣款額度多少)
2、這種策略,并不能改變基金的本質,即,一個業績很差的基金不可能通過基金定投,變成同類業績排名較好的基金。這種策略并未考慮機會成本,即當你定投一只很差的基金時,若同期置換一個好基金,可能賺更多,但在堅持定投就能賺錢的定性思維下,仍把錢全投入在這個基金里。堅信他能回本。(這里說了一堆總之引發的問題是如何選擇定投標的,這也是大部分人最頭痛的問題)
3、沒有完善的止盈止損策略將造成天差地別的效果(這個就是人們常說的定投如何退出的問題)
以上三個問題就是我們常見的幾個難點,也是平時看到問的最多的,如果一一解決了,那么通過基金定投這個工具獲得理想的收益即變得可行了。
1、先說定期定額策略。
這個一開始最簡單的往往也是很多人最忽視的,第一步大部分人就錯了
比如常見的誤區是:聽聞基金這玩意波動很大,風險很高,我想先試試,每月先弄一百玩玩怎么樣……別笑! 很多小白都是這樣過來的,某些互聯網平臺號稱10元起投……真有人定投10元的。
這樣做的壞處是什么,收益低了,你沒有任何感覺,比如選了一只“爛雞”一年虧損30% 對你來說可能只有幾十塊的虧損。你不會從中吸取到什么教訓和收獲,而萬一運氣好了,漲了100%,你會覺得WTF!!! 當初怎么會只買100的 買10000就好了,然后心態會變得完全失衡……
還有甚者幻想著長期定投能發大財的,每月省吃儉用強制儲蓄30-50%比例的資金進行定投,這種過度投資同樣不可取,一方面風險加劇,造成家庭現金流吃緊。要用錢時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再者影響生活品質,投資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不是為了投資而投資。所謂“過猶不及”。太多太少不如不要玩……百害無一利。
所以關于額度我建議上班人士直接參考社保繳納比例,8%養老+7%公積金=15% 不超過15%這個比例比較合適,你可以把這部分想象成買了雙份養老保險,而這多余的那份不用等到退休就是可以隨時計提出來用的,這樣心態會好很多。
但是額度還只是次要的關鍵的是每月的份額怎么用,如果僅僅是讓機構自動劃款又會落入到傻瓜式無腦的套路里。所以這邊我給出的策略是把資產分成兩部分?。?!。一份固守,一份浮動的。
先明確一下兩個大類 “類固守產品和權益類產品”。(所有金融產品你無論按那種分類,從收益角度講都逃不開這兩種設定)。比如說信托、資管、P2P、銀行理財等,收益特性和固定收益相似,但風險的保底和兌付,不再依賴于國家信用,而是個人、企業、地方財務去承擔風險,無法承諾保本保息,這種叫類固定收益。相信大部分人理財的第一步都是從買此類產品開始的。那么與之對應的權益類投資是指投資于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權益類資產。(包括:股票,證券投資基金等等)一般都被包裝成浮動類產品來賣。
分成兩份的好處有很多,很多人都是沖著那些高波動的指數基金定投往往一波牛市能帶來優厚的回報,想法很好,但是最大的痛點就是你不知道他要跌倒幾時,這個時間可以是3年5年10年,投資長期沒有回報是所有人都不能忍受的尤其是辛辛苦苦的血汗錢,但是如果投入的那份資金本來就是你賺來的利潤,你可能就不會那么的計較它短期內產生快速的回報……
這個我們在做股票投資的時候經常用到,比如一支股票賺了30%的利潤此時拋掉怕繼續高走,不拋吧,怕一個調整把利潤都回吐掉,所以往往我建議的是把本金拿回只賣出本金那一部分,把剩余30%利潤留著,至于繼續飛也好回吐掉一點也罷都是你能接受的了。這叫做利潤鎖定法。(這個方法保證你在這筆交易里確保你是賺了的,至于賺多賺少看股價之后走勢了)
所以把這個理念放到定投里面去,即剛開始做基金定投的小白理財人士建議你們最初的那一部分權益類資產全部由固定收益類得到的利息去買。舉例你有10萬元存款,買了個年化10%的理財產品(做個假設而已別問我是什么產品),最好是選擇每月返息的產品,這樣每個月有固定800-900的現金流把這部分鎖定下來的利潤投到浮動類的基金當中,這樣甭管它短期內走勢如何,你都不會有太多心態上的問題,也可以做到長期堅持下去。
而每月收入結余的15%可以把大頭繼續往固定收益類的產品里面轉,小頭部分可以自行選擇放不放入權益類資產。請注意,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對各類基金產品定投方法了解越來越透徹了,屆時可以把固收類資產慢慢地轉移至權益類資產,自行調整比例。最終做到完美過渡。
2下面的關鍵是投資種類的問題即基金定投的標的選擇
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挑股票容易還是基金容易,很多小白可能脫口而出當然選股票難咯……大家都知道國內上市公司股票近3000只,分析基本面看一圈下來也要脫掉一層皮,挑選起來著實有難度,但是……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06月30日,全國已發公募產品的基金管理公司達117家,公募基金數量4355只,資產規??傆?0.07萬億,資產規模較16年末增加 9070億元,增幅 9.89%。
劃重點……基金數量已經超過4355只!! 光是公墓基金的數量就已經遠遠甩開上市公司數量(還未統計私募),更何況主動管理型基金除了它的歷史業績和操作策略外,還要考慮持倉變化,投資風格,往往等你研究完這個基金經理了剛準備投了,人家拍拍屁股跳槽了……相信老基民們一定都要這種體會。至于什么歷史數據,業績排名基本純靠忽悠,指望著這些指標去選基金要嘛書讀傻了,要嘛沒賠過錢……
于是乎很多人寧可選擇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也不相信主動型基金了,這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猶如我之前說的,萬一標的時點選錯,帶來的又是一番災難。比如用下圖中的日經指數做標的(很多定投傳銷人士經常拿它舉例子說下降通道當中一樣能賺錢……我們看看真相是什么)
看到沒有??!節點選錯,帶來的是天差地別的差距。
有很多人會說,那我自己創造一個指數組合,不就能規避掉系統性風險了嗎?比如我同時定投中證500 標普500 滬深300 深成指180 日經226 …………除此你還可以加上原油指數 黃金指數,等等。
就比如之前雪球上有位專做ETF指數定投的大V (E大),他的組合高峰期涵蓋了近18個ETF……當然人家已經是職業高玩了,如果你也有這樣的閑暇時間和精力也可以效仿嘛……總之個人是不推薦初學者這樣玩的,盡管做好了或許能提高些許收益但是在你本金較少的初始階段,投入產出比實在太低。到最后是你被財修理,而不是你在理財。?
很多人看到這里就已經暈乎了,所以既然挑基金這么難這活我還怎么干??!問題來了,你干嘛要親自干呢?
所以這里放出秘密武器,推薦個真正可以讓小白長期傻瓜式投入的神器——它名叫FOF基金?
FoF(Fund of Fund)是一種專門投資于其他投資基金的基金。FoF并不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其投資范圍僅限于其他基金,通過持有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資產,它是結合基金產品創新和銷售渠道創新的基金新品種。一方面,FoF將多只基金捆綁在一起,投資FoF等于同時投資多只基金,但比分別投資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FOF不算新奇事物即使國內也誕生有10年了,對于專業人士或投資高玩們一直覺得他很雞肋……換以前投資標的少僅限于股票債券時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現在講究多元化全球化資產配置的時代突然覺得FOF的優勢顯現出來了。
好處1、假設一款產品同時涵蓋地產,商品期貨,股票,債券,QDII等海外基金,相當于一份資產就做到全方位配置,換做你買不買?換以前很難,但現在隨著金融創新,各門檻開放后,通過FOF產品去申購一攬子基金就變得可能做到。
2、很多人講到基金定投的最大痛點就是慢慢虧損期(凈值積累期間)太過漫長堅持不下去以至于沒有見到第二天太陽就倒在黎明前,而主動型管理的FOF基金相比起指數類基金往往凈值很快就能見效,長期看呈現螺旋向上。
注:FOF在美股這類成熟市場主要資金來源就是為401(K)養老金計劃美國開啟(即:雇員與雇主共同繳納養老金模式),養老制度變化促使養老金入市獲得穩定增值,其風險厭惡的特性與FOF分散風險的特性是相匹配的,如今養老金已成為FOF資金的主要來源。
而國內FOF參與者也是機構居多,比如券商資管產品,保險公司的投連險等各類保險理財產品。
更加關鍵的一點是,它還能實現智能化,彌補了人為因素的不足,目前主流的所謂智能投顧產品幾乎全是FOF。其實講穿了就是賣一個策略模型,所以你不用擔心他發生主動管理基金的那些各種問題,人士變動,老鼠倉等等,也不用像投資指數型基金那樣研究買點賣點,這些模型已經幫你解決了……你要做的就是有錢了,往里扔一些,然后一年后看看收益。
由此可見,它簡直就是專為長期定投設計出來的神器……至于具體哪款FOF比較好,市面上有很多智能投顧,信息時代不用多教了有興趣自己搜。(未來可能專門開個坑細說,這里就不打廣告了)
(當然除了少數對特定人群的私募FOF外,現在的公募可能還做不到5大類資產全配置,但是能搞定其中3項也已經非常好了)
3,最后說說進入退出原則
關于這個問題上面,很多人會去糾結到底要不要主動管理,比如一些人經常說到在歷史市盈率的分位點 在低估時買入 高估時賣出。本身估值體系千變萬化,每個行業都不盡相同,高玩當然可以設定好多個指數ETF然后到達相應估值區間入場或者離場……這樣做有沒有錯,當然沒錯,但是,拜托…… 從業人員天天分析個數據訂個盤尚且都覺得累,憑什么每天忙于雞毛蒜皮工作的小白領可以做到還有閑暇時間研究分析行業估值的??
所以我給出的看法一切基于主管估值判斷進行進場退場原則的定投方案都是扯淡,個人比較認可按照收益率退出原則。這個大概是我唯一認可的主流看法,可以設定30%50%100%等幾個心理目標位。
關鍵是那些退出離場后的資金怎么辦?如果是投資ETF的玩家肯定有證券賬戶,這樣閑置資金放入活期的場內貨基或者回購都行,然后定期定額繼續重復之前的。如果是投資我說的場外基金FOF的那么隨便進一個短期的或活期的互聯網固收類理財產品,然后如法炮制一遍。
至于進場位置,以股指來舉例,低位和高位都不妥當。對于定投而言,最佳的進場位是半山腰!
現在問題來了何為半山腰?這里我不想做太多專業術語解答,就要最簡單的方法,把近10年的歷史最高點和最低點間取個中位數,這個數值上下10%都屬于半山腰的區間。拿上證舉例就是3500點左右。那么現在的位置就很符合上證類指數基金定投進場點。其他的一樣依法炮制。
但是如果定投標的為優質FOF的,則完全不用過多考慮進場位置,買就是了。(因為智能策略完全會幫你調整,如果股指在高位FOF的債券等低風險資產比例就會上升,股指低位則加大股票類資產。)
好了,洋洋灑灑一大堆相信你能看到這里已經是對我最大的認同了,一時間沒理解沒關系可以關注收藏后慢慢看。
最后幫大家總結下基金定投的優化策略,1、資產分兩類,固收為主浮動為輔(利潤鎖定法則定投)2、標的優先考慮FOF(智能投顧類),高端玩家ETF也是可以,3、退出原則只以收益率為準除非專業人士不要看任何估值指標……
做到以上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又不是完全無腦的傻瓜式操作??芍^適合大部分業余投資人士。感到滿意喜歡的話,直接拉到打賞通道不要客氣哈:)
我是小李飛道,接地氣的原創投資理財干貨及經典書籍的閱讀分享……
在這個偽善與套路的世界扒下面具說人話。?
獲得這些只需一個輕輕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