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歷史以數字講述那些年的故事,今天的故事是公元前771年的故事。
公元前771年距離現在2786年,人們最熟知的朝代是秦漢時期,距離現在也不過2200多年,秦漢之前是春秋戰國,不過春秋戰國有另外一個名字——東周,翻開中國歷史很容易的能夠發現中國古代的朝代肯定是東西南北對應的,有東周必然也會對應的有西周,東周和西周加在一起就是古代的周朝,沒有聽錯,就是武王伐紂,姜太公輔佐建立的周朝,不過在現實故事里沒有哪吒,楊剪,雷震子輔佐,什么法術大亂斗。
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不過當時中國處于奴隸制社會,什么關系都得依靠血緣來維系關系,國家中央權利雖然是大王管著,不過在地方上是派大王親信,有血緣關系的人或者是信得過的功臣去鎮守一方,這就是地方諸侯國,后來春秋戰國各國混戰,那些國家的祖先就是這樣來的地盤。
西周時期周朝國都在鎬京,因為地理位置偏向在西邊所以叫西周,東周時期周朝的都城在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地理位置相對偏東,于是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叫東周,因為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了,沒錢,沒兵,于是地方諸侯勢力做大,各國混戰,這一段又叫春秋戰國,說了這么多那么為什么周朝的都城從鎬京搬到洛邑?是什么時候搬的呢?這就是今天的故事主題,數字歷史——公元前771年平王東遷。
西周時期的周王室很強大,尤其是周王朝前期,規定天子建立六軍,諸侯最大的不能超過三軍,而且周王室一軍人數在戰斗力上還有兵員物資上都不是諸侯國能比的,而且周王還自稱是天下的主人,諸侯國都是他分封的,所以要是在邊境有外族入侵需要出征打仗還會召集諸侯國軍隊一起上戰場,周王室要是有危險諸侯國就跟保護親爹一樣來保護,周朝有個完整的分封制度和管理體系,所以說一切都在正常運行,周王朝應該永久存在,可惜啊富不過三代,每個家族都得出來幾個敗家子,把自己祖宗家的基業敗光,他就是這么一個人——周幽王宮涅。
本來西周經過國人暴動(以后詳談)之后國力下降,周宣王(周幽王老爹)拼了老命才恢復了一部分周王室的尊嚴,有了一個中興之主的美稱。宣王死后王位就傳給兒子宮涅,也就是熟知的周幽王,雖然說老爹很有本事,不過作為兒子的周幽王是一點也沒繼承他家的優良傳統,當了老大之后就剩下看看哪里有美女,誰家姑娘好看,哪里有好玩的東西就去玩玩,長進沒有,毛病一堆。當然也有一部分人看不過去了,褒國有褒氏(那個時候的名字基本都是差不多)是褒國國主,就給周幽王說,大王,你不能這么下去,要還是這么任性,那恐怕會天下大亂,周幽王一聽這就不樂意了,我是天子,什么是天子,天的兒子,你算老幾敢這么說我,來啊,給我關起來,派人去收拾收拾褒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得好好敲打敲打,雖然說這個時候周朝軍隊沒有以前那么勇猛無敵,在怎么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不是一個諸侯國能抵擋的,褒國一聽這個就嚇著了,趕忙問問周幽王有什么愛好,我自個送東西認罪還不行嗎?
周幽王其實最愛的就是美女,褒國剛好也不缺美女,就找了一個國色天香的美女進貢給周幽王,周幽王一看美女確實跟宮里那些不一樣,就想著美女不去跟褒國計較了,這個美女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褒姒。
褒姒進宮后給周幽王生了個兒子叫伯服,不過周朝有個明確規定,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什么是長子?就是皇帝的第一個兒子,嫡就是說嫡系,一般是王后的兒子,周幽王有王后是申侯的女兒,剛好也有兒子宜臼,早就被立為太子了,褒姒其實也是有心機的,想讓自己兒子當太子,但是按照正常流程怎么輪也輪不到她去說話,王后賢良淑德,太子也是能夠得到朝廷認可,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褒姒有一樣別人都不具備的,那就是大王的寵愛,雖然咱拼人,拼地位拼不過,不過咱是大王最疼愛的。
其實周幽王和申后的夫妻關系也是早年父母之命,煤妁之言,過的正常普通關系,不過褒姒進皇宮后他就太寵愛褒姒了,這是跟傳統婚姻不一樣的,王后那是父親給任命分配的,這個美女可是自己看重的,褒姒進宮必然對王后產生沖擊,身為太子的宜臼看不過去了就去褒姒住的地方鬧了一下,宜臼想自己身為太子,未來的繼承人,還收拾不了你一個小小的妾?讓你跟王后爭寵,你這是活該挨我欺負,不過這宜臼就是年輕氣盛,本身褒姒就像找機會把你們母子給收拾掉發愁沒機會呢,你到好自己送上門來了,只要你一天沒有登上王位那你這個繼承人就是后備的。在宜臼走后褒姒把她宮里弄得更亂,裝出一副楚楚可憐,人見人愛的樣子,周幽王下朝來了后宮一看,就問這是怎么回事,誰動我愛妃了?一聽是太子就麻煩,雖然說他決定誰當太子,但是王后或者太子還有國王都是這個社會上的標桿人物,不能隨便亂動,褒姒一看周幽王的表情就知道這事不好辦,繼續哭著說太子是將來的國王,不能給他難看,以后我跟伯服母子的性命就不用你管了,周幽王聽見這么說也發愁,最后還是咬咬牙決定把太子放到申國,就是申王后老爹那,以后看表現再召回京城。這相當于流放,不過人家宜臼他媽是王后,只要他不做出弒父殺君的大事,周幽王也沒理由把他從太子位上踢下去。
事情都是需要有心人來做的,宜臼走了,王后在宮里就沒有親信了,只要把王后搞定,褒姒就有機會做老大了。申后在太子走后心里也是悶悶不樂,過了沒多久就病了,雖然說是小病,不過也能出現大事情。褒姒抓著這個機會就搞定王后,用了最傳統但是也是最狠的一招——扎小人這種事情都看見過,就是做個小人上面寫上誰的名字,在上面扎針,就相當于變相詛咒,尤其是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甚至比弒君都可怕,那個時候人們最懼怕的就是巫術。陷害申后的小人上面寫的就是周幽王宮涅的名字。這件事情報上去周幽王也有了一個任何人沒理由反駁的理由,廢掉申后。王后空缺,褒姒收買了幾個親信就成了王后,太子也變成伯服。
話說回來,自己當上王后,兒子也成了太子了,褒姒應該高興才對,也不知道褒姒是一個什么心里,從進宮后就沒笑過,周幽王也很好奇,為什么不笑?褒姒說自己從小就很少笑,似乎沒有什么能夠引起自己的興趣,周幽王就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下詔說誰有辦法讓王后笑就獎勵千金。
有個叫虢時父的人出了一個主意,說在京城西北的山上有以前留下的烽火臺,作用就是抵御犬戎進攻,要有外敵入侵點燃烽火各地諸侯都帶兵過來勤王救駕,反正現在也沒有外患,點燃烽火試試。朝中大夫有人進諫,說烽火臺戰時需要,平時不能點著玩戲弄諸侯。周幽王為了博美女一笑也不管這個,就下令點燃烽火,他帶著褒姒站在城樓上吃著美食喝著好酒,點燃烽火周圍諸侯一看這情況就知道出大事了,雖然不知道什么事勤王是第一位的,就點齊兵馬,帶著軍隊,拿著刀劍就來這邊集合,來了一看一個敵人沒有,到是給王后當猴看了,一個個怎么說也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氣沖沖的帶著兵馬回去了,褒姒一看諸侯的表情就哈哈大笑,周幽王看見笑著的褒姒真漂亮啊。
隔了沒多久周幽王還想看褒姒笑聲,就繼續點燃烽火,這次來的諸侯雖然沒上次多,還是大多數都來了,一看這種情況又回去了。第三次周幽王在點燃烽火來的都是幾個小國,來的諸侯是越來越少,不過周幽王也不計較這個,只要褒姒笑了才是王道。
正當周幽王在鎬京玩的不亦樂乎得時候,申侯急了,本身自己女兒是王后,外孫是太子,誰知道出來一個褒姒,女兒被廢,太子也下臺了,越想越生氣,最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周王對申國動手,斬草除根褒姒一定干的出來,到時候也連累了我,申侯每天都是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最后決定拼死一搏,把褒姒殺了,讓幽王再立宜臼為太子不就好了。申國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找個打手,最后找到犬戎這個游牧民族。本來他們就跟周王室不對付,利用起來也好做。原來犬戎就威脅周王朝邊境,不過一直打不進來,這回不一樣,有人帶路,一定沒問題。
其實申侯并不是謀返,只是想讓自己活下去,就跟犬戎規定,進了京城殺褒姒但是不能動周幽王,可以拿東西但是不能隨便殺人,也不能破壞東西,完事之后申侯再給點補償。犬戎答應的好好的,不過當殺進鎬京之后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拿不走的就燒光,本身犬戎可是一直惦記著去鎬京打劫發財。周幽王這回也急了,趕緊派人去點烽火,這回諸侯就沒人來了,不能天天被你當猴耍,周幽王也算自作自受,后來犬戎殺在驪山腳下,伯服也被殺了,至于褒姒長得好看就當美女給搶走。
申侯知道周幽王被殺就知道這回自己闖大禍了,就趕緊補救吧。就找其他諸侯國帶病驅逐犬戎,來的有鄭,衛,晉,秦等國。把犬戎驅趕走了就面對一個新問題,幽王死了,得找個老大當周王。最后的選擇是宜臼,稱作周平王。
雖然說勤王有功的也有秦國,不過那個時候的秦國是不入流的,雖然犬戎走了,不過犬戎來的時候占領了西邊很多土地,暫時沒有辦法奪回來,周平王就跟秦主說,現在被犬戎占的地方都給你了,你以后好好干,爭取早日恢復失地,這一舉動也成久了以后的秦王朝。
平王面對的現實問題是京城被毀了,人員早到屠殺,財物被搶劫一空,周圍城防沒有了,犬戎再殺回來可擋不住了,可以說鎬京基本是個廢地。就琢磨換個安全的地方做都城,最后決定去洛邑,這么選擇也是有原因的,從當時地理來說鎬京周圍算是有山,土地也算不錯,要不是犬戎毀壞哪里可以說是天然京師城防,不過地理位置太過偏西,西周初年周王室分封諸侯,不過諸侯每年都需要進貢朝見,在鎬京雖然安全但是太偏僻,交通什么的不方便,周公就選擇了一個當時天下的中央地帶洛邑作為東都,這里到各個諸侯國距離一樣,接受諸侯朝見,不過缺點就是處在天下中央,沒有可以據守的重要點。不過在哪個時候周平王也沒有考慮這么多,在哪里至少周圍都是諸侯國,我是天子,總比在這面對外來敵人要好的多,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帶著鎬京剩余的百姓還有文武群臣遷都洛邑,這也表示西周滅亡,東周開始,周王室一年不如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