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復述】
“想想吧,”我說道,“四個世紀前,莎士比亞愛上了一個女子,并為她寫了一首詩。他說要讓她的美貌永存——這是他的承諾。現在是1996年,我們在中國,四川,就在長江邊上。莎士比亞從沒有來過涪陵。你們沒人去過英國,也沒人見過莎士比亞四百多年前愛過的那名女子。可就在這一刻,你們每一個人都在想著她。” 教室里一片靜默。通常,涪陵充斥著車船的喇叭聲和建筑工地的喧鬧聲,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鴉雀無聲。在這一刻的靜默里,既有崇敬,也有驚嘆,我與他們感同身受。之前,我已經把這首詩朗讀了無數次。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這些學生面前,聆聽他們思考這十四行詩的奇妙時的靜默,才真正地聽到了它。
【讀書筆記】
首先要道歉,讀書筆記遲遲未動筆,一拖再拖。經常讀到輸出比輸入更重要,對于不太擅長寫作的我來說還是有很大難度。嗯,無論寫的好壞,寫了就是進步。
《江城》,南瓜兄推薦的書籍,南瓜兄是個有文化的青年,他推薦的書一般錯不了。看了幾眼簡介,立刻決定投入進去。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的紀實類作品,概括來講,一個美國人兩年中國生活的游記,但這不是普通的游記,何偉(作者的中文名)自稱這并不是一本關于中國的書,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
這個小地方就是涪陵,重慶的一個小城鎮,96年尚不發達,確切說是比較貧困,何偉以志愿者的身份慢慢適應了涪陵生活并自得其樂,細膩的記錄了他所能觀察到的一切,他所描述的那時候的中國我們從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不管是環境還是自身。歷史、政治、 信仰、文化、體制、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從何偉的眼中可以直擊到其本質,全篇貫穿作者的自嘲,時而會讓你笑出聲,同時那些敏感的字眼與直言不諱又會讓你覺得沉重及感慨。這些大家最司空見慣和熟視無睹的生活被何偉聚焦在我們眼前,觀察入微,描繪細膩,著實讓人佩服,感同身受的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好奇心去發現生活,總結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生活久了,我們經常會迷失其中,常常忘了去觀察,哪怕是小區樓下的花花草草,何時開花何時結果。
何偉順流而下至江城,在當時來看外國人顯然是異物,經常被人圍觀,不適應;語言不通,不適應;汽笛聲聲、霧霾嚴重的環境,不適應;然后短短兩年時間,何偉已完全融入這座江城,和外教學中文,教學生詩歌開拓學生們的視野,和茶館的老板及家人一起過春節,旅行時被人們友善的接待。不適應被取代,漸漸地愛上了這座城,他稱之為家的感覺。他努力學習中文,和各色人等交流,獨自去探索他可以看見、觸摸的世界,他從彼得·海斯勒逐漸成為何偉,熟悉當地的文化、理解人們的思維邏輯,他已不是完全的局外人,他在觀察者和參與者之間找到了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