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一直堅信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庭教育占絕對的主導作用。既然肩負使命,就要學做合格的父母。三十多歲的人,第一次當媽,真的是如履薄冰,且行且學習。今天風馳電掣地奔赴會場,聆聽郝少林教授的報告《好孩子是規劃出來的》。
? ? ? 郝少林
? ? ? 現任北京市新京華實驗學校執行校長,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主持編創“韻律識字教學法”“韻律拼音教學法”“循環寫字教學法”“快速記憶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備考復習教學法”“英語六字學習法”等“雙快”系列教學法。“十一五”期間,先后組織高效閱讀、幼小銜接、學習力培養等多項課題實驗,參加實驗的學生超過100萬人,實驗效果顯著。2012年郝校長的大女兒圓夢劍橋。十年間,他的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應各地教育局和中小學校、幼兒園邀請,上公開課、舉行專題講座近千場,20多萬名學生、教師和家長直接受益。
講座分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兒童大腦結構的發展。人腦是由數十億個腦細胞組成,并且由無數的神經緣聯系在一起。孩子出生以后的0---3歲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大約占60%,4---6歲占40%6歲以后人腦的結構基本發育完成。到了13歲以后人腦的結構就基本無法改變了。那么怎么讓人腦得到最大化的發展呢?那就是讀名著,聽名曲,賞名畫。3歲前的孩子基本沒有記憶,但不等于沒有潛意識。在3歲前接受的知識都會潛藏起來,適時會得到發展。教育不會隔裂發展的,我們說一個孩子他的文字感覺好,他潛意識里感受的好,那么這完全得益于3歲前的教育。三歲前的教育主要依靠于父母。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二個問題。
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最早出現在孩子的生命里也是在孩子兩歲之后。而父母卻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基礎好不好完全取決于父母。我們的父母有推卸不了的責任。既作為母親又作為班主任,我是有深刻體會的。作為教師,學校教育是面向群體的教育,因為時間不允許它面向個體教育,但是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也最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但很多家長非常無奈:孩子大了,很多東西我們也不會,我們說話他們也不聽。這些家長忘記了,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過程。每個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如何做合格的父母,那就是和孩子一同學習,一起進步。學校的教育其實就是收割機的教育,因為學校更重視傳授知識,至于學習習慣也僅僅是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如果說學習的品質,培養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個家長都盼著孩子把字寫好,但是最終這個工作誰來做?我想答案不言而喻。老師不是推卸責任,有時候真的是力不從心。沒有家庭教育的絕對化領導,學校教育鞭長莫及。比如,我們有個天天遲到的孩子。即便罰站也不為所動。問題的癥結何在?前十年的教育結果所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演變到這個程度,如果懂得防微杜漸,何至于此?
三,小學教育和初中教育的特點。小學重在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方法。中學重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然而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都是急功近利地一步到位:要成績。老師也有很多的無奈,其中的苦我不想多抱怨。但是一上小學就加碼加量,我似乎有些接受不了。孩子基礎差就寫上百八十遍,為了升學考試,卷子鋪天蓋地。為了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就讓孩子上好多輔導班。然而最讓家長困惑的是,孩子成績不僅沒提高,孩子還出現了讓人頭疼的厭學癥狀。忙壞了家長,急壞了孩子。我就想說一句話:如果天天讓一個人吃肉,他能受得了嗎?補習補習卻忘了留住最重要的學習興趣。我重視主張將學習興趣保留的時間最大化。只有學習興趣越持久,學習耐力越足,一個孩子成功的幾率越大。那么學習的方法是什么?很簡單:讀書,背誦,寫作。這時有人可能會質疑:讀書能把數學讀成100嗎?我非常負責任地說,如果量夠,持久讀下去,人的思維結構,思維方式就會發生變化。書讀得多思維就會縝密,視野就會開闊,知識就會豐厚。但必須達到一個量。最少每年要讀上60--70本書。10年就是700本。18歲就是1300本。有人可能單純地認為書也讀了,為何不見效?我只能說你還沒有將讀書變為生活的一種習慣。那么我們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各種能力呢?
四,我們應該培養孩子的能力。
? ? ? 現在的孩子累,但累得無效。每天疲于奔波在上輔導班的路上。做題能夠解決一時的問題,卻不能解決長久的問題。如果一個明智的父母就應該培養孩子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么一個好孩子到底應該具備各種素養?郝老師指出:良好的身心,健康的體魄,自學的能力,持之以恒的品質,勤學善思的習慣等等。這些抽象而微的東西,看不了摸不到,只有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說生活中處處皆學問,生活中處處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