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除了曾經的越窮越光榮的特殊歷史時期,貧富差距一直是個社會問題。
現在,貧富差距越發明顯。大富豪買一件奢侈品的花費,有可能足夠做赤貧之家一輩子的飯錢。這一點并不屬于想象中的夸張。
隨著網絡的普及,人們對貧富差距的存在已經能夠一目了然。
窮有窮的根源,富有富的緣由。
只不過,一些靠運氣形成的暴富,常會讓每天在努力勞作的人望塵莫及,同時難以心服口服。
那些靠自己辛苦打拼富起來的人,的確值得敬重。
社會的公正應該體現在讓勤奮努力的人得到相應的報酬,而非一味推崇金錢本身的價值。這一點,還還有待于完善社會機制。
無論如何,貧富差距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作為家長,怎么讓孩子認識這樣的事實,是個稍嫌沉重但又繞不開的話題。
有人看了本文的題目會說,家里窮自然有匱乏感,怎么富還會讓孩子產生匱乏感?這題目大有問題。
非也,非也,這題目沒有問題,咱們就先說一下富裕家庭孩子的匱乏感。
因機緣巧合,筆者曾經接觸到本地的一位富二代。這位年輕的富二代當時還是個高中生,他的父親是本地的房地產大亨之一,與我年齡接近。
這位父親因著一面之緣,就斷定我是一位因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而與眾不同的老師,非常恭敬地把我接到他的家里,讓我和他的兒子談談心。
二
一進大門,他家別墅式的房子已經透露出家庭的富裕。這位老板待人和氣謙虛,其夫人卻充滿優越感,一眼瞥見我衣著過于普通,就沒再看我第二眼,后來不和我打招呼就離家而去。
那一瞬間,我既沒有艷羨她家的富裕,又沒有絲毫自卑感,想起的卻是我青春時期曾經喜歡的小說《簡.愛》,那本書對我影響很大。
簡.愛說,我們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所以,我沒有介意那夫人對我的輕慢,只是把注意力轉向了那位富二代。
小伙子一副斯文的樣子,很禮貌地為我沖茶倒水。他的父親為了讓兒子無拘無束地敞開說話,也借口去忙工作離開了家。
一開始,這位全無富二代優越感的小伙子還相對拘謹,很快他發現我是一個不夠像成年人的人,就像他的同學一般可以率真地聊天,話就多了起來。我了解到他的苦惱不僅僅在于學習成績不夠優異,而且在于內心有某種不如同學優秀的自卑感。
我頗為驚訝。要知道,有多少家境一般的同學在羨慕他,就算他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家境如此富裕的他作為獨生子,在本地完全可以繼續過著物質優越且被人尊重的生活。至于婚姻,不知會有多少當地的人家,夢想把女兒嫁給他,盡可以挑選。
他那優越感很強的媽媽,更是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孩子也會有自卑感。這樣的感覺,其實與貧富沒有直接的關聯。
我把他當成一個朋友,而非富二代,真誠地聊了許多,最終,帶給了他些許積極的心理影響,總算沒有白去。當他露出了純真的笑臉,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后來,盡管他的父親希望我和他的兒子多加接觸,但我覺得沒必要打破自己的簡單生活去迎合那位夫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就沒再去過他家。
半年多后,有一次走在路上,忽然聽到一個小伙子親切地按照本地風俗叫我姨,定睛一看,原來是我曾接觸過的那個富二代。我們相視一笑,打過招呼各自走去。既然他記住了我,我當初的話就肯定產生了某種積極的作用力。
他的父親顯然是個了不起的人,自己奮斗來一份家業不說,看人不以貧富論英雄之外,還能長遠考慮兒子的未來,他知道,假如孩子脫離了自己的庇護區域,一切就要靠他自己。一旦孩子去了外地,自家的資產和聲望就不值一提。因此,這位父親希望兒子好好學習,能考上大學然后有自己的出息。
三
這次接觸富二代的經歷讓我明白了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會產生匱乏感。
這匱乏感,或許是感情上的,例如父母忙于打拼和應酬,常會把孩子忽略,罕有悉心陪伴,孩子總是孤獨在家難免寂寞。
這匱乏感,或許是其他的比較,例如在學校大家比的是成績,假如自己沒有優異的成績,就會自卑覺得不如他人富有實力。
現在許多富人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利用自己的富有給孩子買到優質教育資源,成績這一塊可能越來越不成問題。只是從小到大父母陪伴孩子的欠缺,會讓孩子產生某種匱乏感。
至于窮人家庭,孩子首先面對的是物質貧乏感,尤其是在跟別人有種種比較之時。
誠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基礎決定生活質量,但是也不意味著家境相對貧窮的孩子就一定會有自卑感。其實,孩子有沒有自卑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態度。
那些總是對孩子說咱家窮的家長,就在給孩子播種自卑的種子,讓孩子覺得窮就會處處受限制,讓孩子覺得自家總是不如別人。
那些總是崇錢媚富的家長,就在給孩子播種自輕自賤的種子,讓孩子覺得自家總是低人一等,要對富人巴結逢迎討點好處才行。
假如家長能知足常樂甚至安貧樂道,能夠創造出自家條件所允許的各種樂趣,一直在積極生活,孩子未必會因為物質的局限而產生匱乏感,甚至變得自卑。
自卑的心理,比物質的缺乏,更能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更能束縛一個人的能力發展。
四
除了赤貧家庭,社會上多的是相對貧窮的家庭。相對貧窮的人家,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但在和其他富裕家庭的比較中,物質層面相對貧窮。
在飲食住行各個方面,相對貧窮的家庭與相對富裕的家庭差別很大,如果家長在物質方面非常焦慮,就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家太窮,總缺東西。
盡管家境窮富是客觀事實,但是對孩子來說,是否充滿匱乏感主要在于家長的潛移默化。相對貧窮家庭的家長,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家長首先要端正好自己的認知,從小讓孩子明白人與人的差距在所難免,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條件,不必與人攀比,坦然接受已有的家庭現狀,自己好好成長,長大以后可以通過努力去過更好的生活。
家長在勤儉持家的基礎上,可以適度為孩子買東西,許多時候,東西不一定貴,也同樣能帶給孩子諸多樂趣。在特殊的日子,偶爾奢侈一下,也會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
孩子的快樂不會直接來自于金錢,家長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豐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例如,即使不能去到處旅游,也可以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或者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些好玩的手工,陪孩子做做游戲。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父母對自己的積極認可,這與物質沒有必然的關聯。家長只要給孩子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孩子就會覺得擁有世界上最牢固的幸福快樂。
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偏狹的心胸和消極的態度,那才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巨大殺傷力,造成孩子嚴重的匱乏感。從小感覺匱乏的孩子,即使長大后物質生活富足,心理的貧困感卻依然揮之不去。畢竟,物質層面的貧窮可以通過人的努力奮斗有所改善,但一個人精神世界的貧困卻是多少金錢也無法彌補的。
因此,家庭教育的一個重點是無論自家家境窮富,家長都不要讓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嚴重的匱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