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規中矩,演技感人
在B站看電影有個好處,就是彈幕總會提示,同類的片子,你還有哪些沒有看。所以,順著一條彈幕的指示,我從《首爾站》挪到了這部影片。
不得不說,影片的節奏還是相當緊湊的,一開始的慢,是為了鋪墊,挖的坑足夠多,也讓后面的劇情有了快起來的動力。
劇情主要圍繞男主在赫的“尋藥”而展開。
所有這類電影,主角要找一樣關鍵道具,導演是一定會給主角設置各種障礙。所以,在赫一次又一次拿不到藥,只能說,太正常了——都是導演逼的。
從在赫得知妻子孩子都感染了鐵線蟲之后,在赫就開始了找關鍵道具——“藥”的旅程。
第一次,得知特效藥正產自自己供職的公司,馬上去藥店買,去公司要,發現——沒有。
第二次,非常照顧他的前輩幫他買了公司內部員工偷賣的最后一盒藥,結果在赫一個圣母心發作——藥沒了。被撕扯的群眾踩成了粉末。
第三次,通過網絡找到了高價藥,同樣是險而又險買到了最后一盒,卻在藥觸手可及之時被警察干擾,買黑市藥的藥販子將這一盒寶貴的藥沖進了下水道。
第四次,得知大半真相后,趕到反派藏藥的倉庫,手已經摸到了藥,卻被幕后黑手一把火全燒光。
第五次,終于發揮自己專長,用原料——藥品有效成分,山寨出了解藥,救回了一家人的性命。
全程音樂帶著鼓點,節奏緊湊,配合著鐵線蟲感染后的慘烈狀況,再加上場景的不斷切換,構成了一部比較典型的個人英雄災難片。如果要類比的話,可以說,這種模式,像《2012》,非常接近好萊塢的個人英雄模式,中規中矩。
戲劇就是要曲折不平才有趣,這個不平,就是主線情節中,設置的種種障礙。可是,障礙要設置得合理、自然,才會讓人覺得不那么突兀。
因此,這部影片被人詬病的地方,是主角一路遇到的障礙都有點欺負觀眾智商。特別是第二次,順利拿到了藥,卻被男主圣母心加白癡露財行為搞砸了。
任何觀眾從進度條都知道,事情絕不會那么簡單,可是這樣生硬的障礙,雖然突出了男主粗魯外表下的內心善良,卻帶了太過刻意的痕跡,搞得彈幕幾乎淹沒了畫面。
最后的結局,是主角皆大歡喜,之前的各種矛盾,因為經歷了生死,好像也煙消云散了。這也是好萊塢大片的慣用思路,用不尋常的經歷或遭遇,極端狀態下的考驗,來解決尋常生活中瑣碎的矛盾。
劇情中規中矩,邏輯有坑,如果僅僅如此,那么這部片子還是不夠看的。讓我感動的,是男主的演技。
從剛開始得知妻子孩子可能感染了鐵線蟲的略緊張,到第一次尋找特效藥無果的略慌亂,這個時候,大男子主義的男主,多少還是能夠控制得住自己的。
直到第二次,圣母心發作的男主,又悔又恨地抽自己嘴巴。到第三次,倒霉催地被警察攪局,他沮喪地咒罵,此時,男主已經越來越焦慮。接電話時,都透著害怕的神情。
第四次,僅存的藥被大火燒干凈,男主昏迷前念叨著“藥”“我的孩子”,眼角滑落的淚,讓人感受到了崩潰。
清醒后,在冒著熱氣的灰堆里,絕望地刨的男主,此時已經快要瘋狂。忍不住一邊哭,一邊無望地在灰燼里刨。電話響起,一看是妻子,卻馬上止住哭泣,手忙腳亂擦干眼淚,又期待,又害怕地接起電話,盡量做出像平時一樣信心滿滿的樣子,卻又被孩子虛弱的聲音擊潰。
演員的演技在這里達到了巔峰,絕望中,仍掙扎著給家人希望,再加上之前一次次取藥失敗的累加(如果不考慮導演設置障礙的邏輯坑),這里的爆發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比后來藥廠沖門那一段,更自然、更吸引人。
所有的災難片,都不僅僅是在拍災難,而是人性。這部片子,也試圖如此。只是,邏輯坑實在太多,觀眾智商被侮辱,觀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