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報道,成都市交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6年11月中旬共享單車進入成都以來,成都共享單車已超50萬輛,注冊用戶超460萬,累計服務超1億人次,近期日均騎行量已超過300萬人次,單車日均騎行次數超過6次。
面對共享單車的井噴式增長,這個深受市民喜愛的新生事物,將來會如何發展呢?我們不妨來預測一下。
一、共享單車企業現在能盈利嗎?
要想走得遠,共享單車企業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賺錢?以自己看好的ofo和摩拜為例,它們都收取押金和租金。
押金是企業負債,將來會退還給用戶,所以企業會根據用戶發展情況,計算一個隨時備用的退款額度,然后將剩余的資金用于企業日常經營或者投資。
曾經看到有網友寫的共享單車企業,靠押金投資就能獲利,我想這種說法完全禁不起推敲。舉例來說,為方便計算,假設成都市場全是摩拜車(押金最高),押金一車為299元,注冊460萬人,押金13.75億,若全部投資,假設年收益能夠達到10%(按銀行較高的理財產品,最多只能達到5~6%),能達到1.38億。50萬輛車,如果一輛車成本如網上推算的1000~1500元,按1200元算吧,三年報廢,攤到每一輛車上,折舊就得每月33元。而1.38億年收益除以50萬輛車,再除以12個月,月收益23元,倒虧10元(按5%收益則虧21元)。這還只是按摩拜押金計算,像另一巨頭ofo,押金只要99元,有些據說不要押金。這樣算下來,押金收益就更低了。這些只是固定成本,企業運營還必須考慮人員工資,水電房租,車輛維護等等各種費用。
那么租金收入呢?還是用小學生數學算一算吧。租金有的五毛,有的一塊,綜合一下0.7元每次吧,那么一部車一天使用六次(也不知道新聞披露的數據是否準確,感覺好多車其實一直在閑置中……),單日收入4.2元,一月達126元,50萬部車年收入可達7.56億,厲害了,我的車。當然這只是假設在市場發展后期,半壟斷經營時的理想狀態,由于多家競爭,各個車企收入遠遠達不到月均126元,按照日常免費及打折情況,能達到1/3,大約42元就不錯了。
由此可見,目前群雄逐鹿,共享單車企業處于以資金換市場的發展初期,燒錢正在進行,強強合并是未來必經之路。
二、共享單車是否有錢途?
單車企業最大的生命力在于解決了人們短途交通的使用痛點,打破了一個在當代中國,騎車人很少的存量市場,激活了一個以前被出租車、網約車、公交系統、其他各種不規范的租車(三輪車、摩托車等)所壓制住的增量市場。
原來不騎車的人現在在騎了,這是我的一個最直觀的感受。作為一名資深騎行運動愛好者,我現在經常能夠看到,一大群人在路上愉快的騎行,這在以前的成都街頭是很少見到的。甚至現在的自己,在城市道路,也更加喜歡使用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騎行。這一現象其實反映出來共享單車除解決交通痛點外的另兩大功能:運動與時尚。
城市騎車融入了運動元素,在方便出行之余,人們還鍛煉了身體,減少了其他有污染的出行方式,這符合現代社會健康環保的理念。這種理念為年輕人所接納所執行,這就變成了時尚。許多年輕人上下班以騎車名義相約,或是周末利用單車進行短途郊游,人們不需要付出較大的購置成本,不需要面對丟車的風險,隨用隨取,自由愜意。
據上海消保委委托第三方,對1300名消費者進行的調查,近一半被訪者在交通擁堵時選擇共享單車,使用群體中,1/4的消費者每天都會騎。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穩定增長的巨大市場,在未來經歷大浪淘沙、整合兼并之后,業內的佼佼者將迎來真正的行業春天。
我認為共享單車有錢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數據。導航的使用,使企業掌握了人們短途交通的出行習慣,這個習慣有沒有可能變成像人們上網習慣一樣重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被賣給需要的商家,比如連鎖超市有沒有可能根據大家出行記錄來布點?還有,每個人的騎行數據與運動數據在經過科學分析后,有沒有可能被賣給運動產品商家?或者主動有運動手環商家要求在單車企業app里打廣告?保險公司會不會購買這些數據,分析人身意外風險及出事概率,從而投資單車企業并收取保費?這樣的數據能否供城市管理者使用,以利于更好的城市管理?
以上是自己對于共享單車未來的簡單分析,用戶數量在一個城市可能只是幾十萬,在一個省能夠達到幾百萬,全國可能是幾千萬,對如此龐大用戶數據的深度挖掘與使用,才是共享單車企業未來發展真正的盈利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