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了一些事,加之近期不斷有進入談婚論嫁階段的朋友咨詢我(?)關于投資理財的問題,讓我突然切實感受到了三份收入的重要性。
做了簡單記錄后,發現這個觀點應該是受此前輝哥寫的《為什么你需要三份收入》影響,又特意去翻閱了原文,深以為然。我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主要是為了加深自我理解,此文不標原創,對原文有興趣者,請點擊鏈接。
為什么需要三份收入?因為只有一份收入太危險了。
對大多數職場人士而言,工資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只有一份收入會面臨的主要困境在于:
1、賺錢速度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簡單說就是“錢不夠花”。
一方面,隨著成家立業,客觀開支項會增多,尤其是當進入需要照顧孩子、贍養老人階段之后,加之可能要還房貸、車貸,經濟壓力不可避免地變大。
另一方面,人的物質需求會提升,誰都希望從窮游能換乘品質游,希望能從吃快餐外賣換成吃私房點菜,只要是在合理欲望內的,都是非常正常的消費升級。
2、工資可能會斷流
職場收入本質上是在賣時間。
?哪怕年薪百萬,?只要是作為公司雇員,?就不會改變這個事實。你一旦停止工作,就可能沒有工資收入。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如此焦慮,不敢輕易裸辭,不敢懈怠怕被后來者居上,怕遇到職業天花板。
另一個斷流的因素是年齡,人總會退休,退休多意味著經濟收入下降。希望靠退休工資維持過往的生活水平,往往是有難度的。
3、逃不開的通貨膨脹
對大多數拿著固定工資的人而言,收入增長不一定能跑贏通貨膨脹,甚至理財產品和資產都不一定有高于CPI增長的收益。
所以說,企圖通過工資收入實現財務自由幾乎是不現實的,想任性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是有極大操作難度的。
因此,對每個人而言,有三分收入極為重要。
第一份收入來自工作,這是保障性現金流來源,相對穩定,維持了我們日常的生活所需。
第二份收入來自興趣,興趣收入是當自己的boss,只考慮讓自己開心就行了,比如寫作的稿費、兼職的收入,可能不穩定,但是可以有效激勵興趣的持續深入,豐富人的精神狀態。
興趣收入無需過于考慮金額大小,在不妨礙本職工作的情況下,盡情去投入,專款專用,及時獎勵自己,一切以開心為標準。
張輝把這份收入稱作「第二職業」 ,他認為,「第二職業」產生的收入,首先用來滿足「再投入到玩」和「再投入到興趣」之類的事情上,這會激發你產生更大的熱情去發展自己的「第二職業」,從而獲得更多的收入。
如果能將一、二結合起來,自然最美妙不過。
我有個朋友,自己特別喜歡做甜點,畢業后就開了甜品店,以家里的廚房為工作室,通過朋友圈銷售,如今,逐漸開成了她所在縣城的小網紅,于是又租了門店擴展業務。因為是自己喜歡,隔段時間還會拿賺到的錢到北京參加培訓,學習新的技能,然后再回去開發新產品。
第三份收入來自投資。投資可以是股票、房產、或實業、學習利用金錢來掙錢,多尋找被動性收入。
如果把工資收入比作“拎水”,投資就是“建立管道”,短期內,拎水是最快的,但我們總可能面臨“拎不動”、“累了不想拎”的時候,因此哪怕多花費一些時間挖溝開渠,才能解決長遠的問題。
買個年化6-8%的理財產品,或者存個余額寶、買個基金替基金經理打工,都不是我定義的“投資”。?那都只能算是懶人行為,和存銀行本質上沒有差別,稱之為“投資”都讓人汗顏。
投資是長期的過程,是需要長期學習的,從而挖掘好的資產、商業模式尋找相對高收益的回報。這個很難,但正是因為難,很多人望而卻步,一輩子停留在一份收入的境遇中,玩著“老鼠圈”的游戲。
上一篇:K對經濟和股市的一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