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是城市生活的縮影與集合,無論是笑臉吆喝的鄉土小販,還是熱衷砍價的中年大媽,又或是行色匆忙的都市男女,都注定會在某一刻聚集在這寸方之地,買賣交易,你一言我一語,聊的都是市井,說的都是人情。
記憶中第一次去菜場,是兒時陪伴母親。蔬果漁肉,干貨香料,玲瑯眼前,一時間竟辨不清了南北。母親牽著我穿梭于菜場,不時來回張望,遇到需要的食材,便蹲下來,一邊熟練地挑揀,一邊用土語和小販砍價攀談,而映像中母親每次都能在這場較量中獲勝。隨著手里的“戰利品”不斷增多,我知道,今天的晚餐必定又是一桌饕餮,每每想到這,口水便不自覺地下咽。
偶爾,母親也會在菜場遇到三兩熟人,見面寒暄幾句,拉拉家常,也不至生疏了情誼。母親為人寬和又是菜場的熟客,常有相識的小販給她送菜,而母親也總會婉言謝絕。她說,這是情分更是規矩,得懂。
成年以后,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生活,逛菜場也漸漸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常下廚,但對菜場似乎有種特殊的情愫。熙攘的人群,新鮮的食材,夾雜著地方口音的交談,這些熟悉的場景,總會意外地給我一種溫暖與平靜。
后來,我也學起兒時母親的樣子和小販砍價,礙于功力淺薄不常成功,但卻也享受那片刻融入的平實感。或許某天,我也會像母親一樣,成為菜場的熟客,在這市井間穿梭、駐足,為最愛的人,選最好的菜,做一份晚餐,一桌饕餮。
菜場是個人生活的還原與回歸,無論小販是否是鄉野村夫,大媽是否年已及艾,都市男女是否是精英白領,都注定以“人”這個最為本質的屬性聚集在此。就好像菜場里那些本真的食材,未經雕飾,坦誠相待。來去間,只有那聊不完的市井和說不盡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