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溫瑞安小說的人,一定聽說過四大名捕中的鐵手、無情。
看過吳宇森《喋血雙雄》的人,一定會記得其中,盲女,殺手,警察的經典三角戀。
而這些,都是邵氏老片《鐵手無情》對其后武俠小說、武打片的影響。
邵氏老片《鐵手無情》上映于1969年,而溫瑞安的武俠小說碎夢刀1970年就出現了鐵手和無情的名字,甚至連開頭的場景都很像,炎炎夏日,蟬鳴,西瓜,滿頭大汗的捕快,緊張的追捕場景,血腥的蘆葦叢。
不過電影講的故事和溫瑞安的小說完全不一樣,電影《鐵手無情》講述的是名捕鐵無情追滄州四大強盜的故事,電影的故事可以說被張徹的弟子吳宇森發揮到極致,吳宇森完成度最高&最完美的電影《喋血雙雄》的故事,倒是和《鐵手無情》的劇情非常之像,前者核心人物三角是周潤發飾演的殺手、李修賢飾演的警察,葉倩文飾演的盲女,而后者則是羅烈飾演的捕快、房勉飾演的強盜、李菁飾演的盲女構成的人物三角。
熟悉邵氏電影的朋友可能還看過另外一部電影,桂治洪的《萬人斬》,人物關系也是類似的。這說明《鐵手無情》中的人物三角關系為后世港片啟發了一類非常經典的范式,最后被張徹的弟子吳宇森發揮到了極致,幾乎達到了華語動作片最高的完成度。
《鐵手無情》是一部充滿了南方、夏日元素的別致武打片,這部電影是張徹還沒成為茄汁導演前的武俠片,此片大概和《金燕子》一起,是張徹創作于同一時期的作品,兩片頭都有黑幕挖空的段落,但這種幾何形的挖空估計是從日本片里學來的,并不是很適合中式建筑。從風格上來講,鐵手無情的風格迥異于張徹大多數的電影。這部電影全片貫徹著夏日炎炎及追捕的緊張氛圍,壓抑,狹小,悶熱,但是盲女和強盜的父女情、盲女和捕快的感情卻非常細膩,可以說是是悶熱環境中唯一讓人感到舒適的元素。
強盜與盲女
捕快與盲女,盲女養的花
初露頭角的姜大衛
全片打斗風格偏日系,不是張徹在同時期王羽電影中常用的大開大闔+盤腸大戰的打法,武器編排很精巧,注重暗器和奇巧淫技的使用,武打編排,尤其是蘆葦叢中的打戲而言更注重那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張力。其中有幾段打戲非常有意思,是張徹早年學習日本劍戮片的成果,布景與打斗之多變細膩,令人印象深刻,首先是蘆葦叢中的打戲,這場打戲之前有各種各樣的鋪墊,蟬鳴凸顯了熱,貨郎的叫賣凸顯了氛圍的緊張,而邵氏攝影棚的熱又使得演員真的是在滿頭大汗的情況下開打的,夏日的壓抑氣氛顯得尤為真切。其次是結尾鐵無情和房勉大戰至天明山中的霧氣,印象中楚原用過這類布景,張徹用的很少,所以在他的片中顯得尤為別致。這些細節都使得這部張徹的電影很“不張徹”。
鐵無情與房勉林間大戰至天明
此片最有意思的一點,實際上在于,他是中國式的武俠片還處于過渡成長時期的作品。張徹于1967年拍攝《獨臂刀》后,于1967年至1969年陸續出品了《大刺客》、《金燕子》、《獨臂刀王》、《鐵手無情》等幾部電影,這幾部電影幾乎都有別于1969年后的張徹電影,制片更加精致細膩,鏡頭及場景更加多元,武打效果也更像同時期的日本劍戮片。古早電影看得多的朋友,看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眼前一亮的感覺,這部電影分明是張徹的動作片中國化之路上,過渡性質非常明顯的作品,他的主角尚沒有陽剛,反派沒有那么片面,劇情沒有那么復雜,題材也不是全部取材于中國戲曲/歷史事件題材,血漿和動作的處理甚至于還有點日本味。我日后可能會寫一個“動作片中國化之路”的系列文章,到時候會仔細分析張徹的動作片中國化風格。作為一個動作片迷,本以為此片是一部張徹”式硬橋硬馬的電影,沒想到張徹和倪匡拍攝了一部元素如此豐富,感情如此細膩的電影。此片雖不是張徹最為出名的電影,但是估計很多導演都看過此片,否則也不會有后面的《萬人斬》和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喋血雙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