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行文,下文老羅為羅永浩 羅胖為羅振宇
老羅的魅力來自于的語言表達能力,不知天分還是后天習得,他憑借語言調動人們情緒的能力可謂登峰造極,早年初出江湖,擁躉大批粉絲,世人皆稱“羅教主”。
坊間傳聞他曾做過傳銷,習得洗腦術,他本人則笑談,“那是為了進新東方在簡歷上吹的牛,老俞一看我干過傳銷果然面試時還格外關注過我。”
從新東方英語講師到中國第一代網紅,到老羅英語培訓再到錘子手機,他一路奔波不停,總是特立獨行,做讓人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向人們證明證,理想主義也能成事,成大事。
羅胖的魅力也在于他的語言能力,但是比起羅永浩的渾然天成,天衣無縫,多了一點人工添加刻意練習的味道,一掉書袋就顯得沒那么接地氣了。
羅胖的幽默也往往是刻意的幽默,見縫插針插科打諢抖段子始終做的沒有那么自然。羅胖同樣在江湖上以“忽悠”著稱,忽悠忽悠著也慢慢把得到做成了目前最好的知識服務商。
《長談》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對話訪談節目,時長8個小時。
羅胖說,現在的電視節目往往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做人物訪談時總是不讓人把話說完。如果想要深刻了解一個人,了解一個時代的樣本,僅僅靠節目上這四五十分鐘顯然是不夠的。他邀請羅永浩來一次長長的對話,什么時候結束?不知道。直到他把所有的問題問完,羅永浩把所有的話都說完。
這一期節目顛覆了以往我對羅永浩的認知,在我心目中,他從一個高級嘴炮,一個理想主義創業者,變成了一個真正的企業家。而我也從兩者的對話當中吸取到不少養分精華,其中有3點,讓我感觸頗深,今日來做一個梳理。
一個企業最重要的3件事:找錢、找人、定戰略方向
產品經理和企業老板有什么不同呢?
一個是在具體打磨產品,一個則要從全局的高度去管控整個企業。
一個企業的成敗,不僅僅依賴于產品,還有資金鏈、定位、渠道、宣傳、生產等多個環節。再牛逼的產品,沒有全方位的戰略資源配合也往往是死路一條。
老羅前期專注于產品的打磨,而忽略這件三件最應該做的事,結果讓企業遭受了很多本來不應該出現的生存危機。
正所謂“欲截其流,先斷其源。”
這三件事當中,找人又是重中之重,人找對了,其實融資和戰略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真正重要的事上有獨立思維和果決的判斷。
猶豫總是會錯失最好的機會,優柔寡斷之人難成大氣。正如三國之評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老羅曾經因為對于產品生產鏈了解不深,也不甚重視,結果出現了供應鏈跟不上,耽誤了一個多月的銷售周期的事故。
后來痛定思痛,決定找位能人,看好了當時還在上海的產品高管吳德周,兩廂接觸,彼此有意,然而吳德周的態度總是忽冷忽熱,讓老羅琢磨不定。
他決定忽悠了一幫吳德周的朋友組團說服,一舉拿下吳德周,誰知出發當日有位關鍵人物臨時有會脫不開身,只有凌晨之后才能出發。
要知道組起這樣一個局很難的,局中還有兩個人第二天接著就要出國,如果那一天組不起來,后面再想組就難了。老羅當機立斷,個人掏腰包租了一架私人飛機,花費16萬,終于成局。
吳德周也因感動,當場同意加盟錘子科技。
這個故事頗富傳奇性,還有一件更能體現老羅的果斷,那就是他做錘子科技這件事本身。
他準備做手機的時候,除了老婆和一個從事媒體行業的朋友羽良支持他意外,其他眾人皆不支持。他的朋友不是單純的潑冷水,而是從各個角度為他分析這件事究竟不可行在哪里,然而羅永浩最后還是看法。
他不是一意孤行,固執,而是在吸收所有的負面信息之后,理性的判斷,這件事還是能做,還是能成,才去做。
而大部分人被別人的三言兩語干擾之后,總會莫名害怕,連分析利弊的能力也沒有,哪怕自己覺得十分可行,也會為了“聽從他人意見”的安全感,而放棄心中所愛。
人生是你自己的,每逢大事,你也要做出自己果決的判斷。
信任是你自己賺得的,而不是別人給的。
老羅講到有位高管來向他抱怨,不給自己信任,工作上干涉過多,但是對待某些人則不同。老羅回答了一句話,堪稱經典,“信任是你自己賺得的,而不是別人給的。”
有些高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為證明了,老羅的干預是無效的,也是愚蠢的,所以老羅就不再干預,反而還會更加依賴這部分人。
回想自己的工作,老板不放權其實也有員工自己的原因。你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能力讓人放心,讓人相信你能比老板親自做這件事更好更棒,老板又如何放權。
不是我先信任你,封之以高官厚祿,而是你先戰場殺敵,立下赫赫軍功,我論功行賞,加官進爵。
三條思考,與君共勉。
羅永浩是中國創業者難得的樣本,他遇到的問題也是創業初期的企業家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具有共同性。
他在一個十字路口如何選擇,選擇的依據是什么,都值得我們研究學習。
我本來未曾經歷創業,但也獲益良多。推薦所有想創業,或者正在創業路上的小伙伴一定要看看《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