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妹有一首歌叫《我要快樂》,可這首歌聽起來就很悲傷。其實也不難理解,只有不快樂的人才會想要快樂,已經快樂的人不會有“想要快樂”的想法。
快樂的確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每當節假日我們都會相互祝福“節日快樂!”“假期快樂!”……那么快樂,真的是想要就能得到的嗎?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分為三組去聽音樂,第一組只需要聽音樂,第二組告訴他們要通過聽音樂讓自己開心起來,第三組需要在聽的時候記錄自己有多開心。你猜結果怎么樣?——第二組和第三組都開心不起來了。這個實驗的結論是當你試圖讓自己變快樂,實際上會阻止你變快樂。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為節假日精心準備一些希望讓自己快樂的活動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快樂。當然并不是勸你以后都別準備了,如果你享受準備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已經讓你很快樂;如果你很費力的準備,只為了追求活動時的快樂,那還是省省力氣吧!
這個實驗是我在《打破墨菲定律》這本書里看到的,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研究樂觀十幾年的心理學家,她在書里主要講述了樂觀與悲觀的不同,為什么樂觀者比悲觀者更成功,更快樂,更健康。
提到樂觀,很多人可能會把它跟快樂劃等號,但作者用上面提到的實驗告訴我們,樂觀者并不是追求快樂成功的人,快樂是追不來的。
樂觀者并不是唱著“我要快樂”就擁有了快樂的人,他們只是掌握了獲得真正快樂的秘密。這個秘密是什么呢?
作者通過研究發現,樂觀者與悲觀者的不同是:“悲觀的學生通過退縮、反復思考、逃避現實和最終取得不理想的成績來應對困難。樂觀的學生通過設定目標、制定計劃、投入學習并最終獲得回報來解決困難。”
為什么悲觀者和樂觀者的行動方式會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原因是兩者對未來的預期不一樣:“積極預期——樂觀——能增強動機和使個體付出更多努力,而消極預期——悲觀——會削弱動機并使個體不再努力。”
這就是樂觀和悲觀最重要的區別,他們對未來的信念不一樣。一個人對結果的期望越高,他就越有動力去實現目標,例如,相信自己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會增強你在復習時全力以赴的動力;相信自己可以升職,會增強你努力工作的動力;相信自己可以減肥成功,會更有動力去堅持鍛煉。
樂觀者為什么對未來那么自信呢?是因為他們擁有樂觀的基因嗎?
基因的確是一部分原因,但它的占比只有大約25%,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樂觀的形成更多是靠后天的環境影響和面對生活的應對方式所形成的經驗。
作者在書里一語點題:“樂觀者之所以快樂和健康,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方式。”
這對悲觀者來說是個好消息!基因改變不了,但后天的行為方式是可以學習和改變的。行為方式就是樂觀者所擁有的秘密——他們通過行動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樂觀的發電機:
從圖中可以看到樂觀與否的關鍵就是行動與否,而且不是一次的行動與否,在沒有通往成功前,樂觀者會不斷嘗試,直到通往成功實現目標。每一次實現目標都會為樂觀人格加分,越來越樂觀又會更愿意去行動,從而進入樂觀的良性循環。
悲觀者則相反,很容易就放棄、失敗,無法實現目標,導致樂觀減分,對未來更缺少積極預期,于是更不愿意去行動,從而陷入悲觀的循環。
為什么人們說:“越有錢的人越有錢,越成功的人越成功,越快樂的人越快樂。”這就是行動——循環的力量!
你想要快樂嗎?——想!
嗯……還是不要再想這個虛幻的問題了,寫下你內心真正想要實現的具體目標,然后去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