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首剛剛畫上句號的2017年,各種“黑天鵝”和“風口豬”紛紛起飛。
各種新型創業項目鱗次櫛比,比如共享概念下的各種產品,比如由直播帶動的各個我不說你也懂的產業,比如由創意、寫作、游戲周邊而帶動各種IP改造等。
這其中,我想先就寫作這件事去聊聊我的一些小發現和小思考。
曾經我關注過一個百萬級的公眾號大V,這個百萬量級的粉絲是怎么來的,不是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先說下這個大V玩了一場什么樣的游戲。
也算是緣分巧合,在關注這個公眾號的初期,他一開始會潑一些雞湯出來,雞湯的內容也都屬于那種讀完渾身爽,雞皮疙瘩掉一地,然后卻又不知道爽完之后該何去何從的東西。可偏偏就是這樣的文章,卻真能夠燃起公眾號留言板部分一片痛改前非和各種Fighting!
緊接著,該作者轉身變成了一個社會學家,開始大談特論“社會分層”、“階級固化”、“突破原生家庭/突破個人天花板”等等議題。說實話,起初,這些文章給我看得是坐臥不安,痤瘡便秘,總覺得不花錢學點啥分分鐘就要被時間的車輪碾壓,被這個社會拋棄。
當這種緊繃和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某個恰當的契機,這位大V又立馬變身蓋世英雄和精神導師。慈眉善目地推送了一篇文章來告訴他公眾號的粉絲們:關注我算是你們賺著了,給你們五折,只要688元,一周七節,XX大師寫作課!顛覆你的人生格局!!
這文案中用了太多的例子,誰誰誰,通過寫作改變了命運;誰誰誰,通過寫作創造了現象級IP;誰誰誰,又通過寫作讓奧巴馬都為其動用特權……總之你不寫作,你將活不下去!要不是我那個時候的確沒錢,指定688元爽他一個星期。
我琢磨過這哥們兒這次課程的收益:開課前一周大約5.6000人報名,總收益大概350—500萬左右,除掉平臺分成和給XX大師的出臺費,一個星期進賬百萬,綽綽有余。
制造焦慮,的確是個好主意。
2.
2017年,羅振宇的“邏輯思維”團隊,出了一本書叫《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賣得還不錯。
書中羅列了很多經濟學,社會學的現象和本質,讓很多讀者明白了造成現狀的原因,當時就會有種醍醐灌頂,天靈蓋都會被打開的感覺,然后會心滿意足地去結束這充實的一天。
聰明一點的,在這種書看得足夠多的時候會猛拍腦門,說得好有道理,可然后呢?(然后的內容,包括但不限于“該怎么解決這些問題?”、“道理我都懂,可咋過好這一生?”、“說問題誰都會,答案在哪里?”)
然后,他們會趁熱端出一款本家打造的移動APP來告訴你,在這里。
在這里,你可以通過一年的課程就實現“通往財富自由”,也有人可以憑借一本“內參”就帶你跟馬云、柳傳志、王健林一起并肩齊飛。
沒錯,他們的確財富自由了,也的確和某些大拿一起飛過。而你很有可能只會像個吸食鴉片的癮君子,越吸越上癮,骨瘦如柴,兩眼發黑。
沒錯,我可以把焦慮之“然”拆給你看,甚至也可以把“所以然”攤開告訴你。可是,我只說我懂你的焦慮,我沒說我一定真的能幫你解決焦慮。
3.
2017年年底,微信公眾號世界里的一姐咪蒙,推出自己的線上課程,名字叫做《咪蒙教你月薪5萬》。課程學費99元,為期三年。咪蒙承諾,學完課程之后如果還沒能月薪五萬,她愿意退還一半學費。
上線頭4天,就賣出去了近10萬多筆。
先不討論99塊是否真的能幫你月薪5萬,也不討論這99塊大家在不在乎。
我不相信那些說三年后經濟能膨脹到讓99塊最終一文不值的人,我也不相信那些抹黑咪蒙說她最后一定一分錢也不會退的言論。
我只相信這上千萬的收入在聰明的咪蒙姐姐手里攥上三年,肯定比在你們手里攥著更有升值力。到最后她才不會挨個去問你們有沒有月薪5萬,資本轉了一圈,我還你一半,又有何妨?
利用焦慮,也可以把你們的票子綁在一起。
前兩天看到有個讀者整天在其微博上曬各種“訓練營”打卡的記錄,這是另外一種新的付費成長的變形——把這些自控能力或者目標感不強的家伙們統一拉到一個微信群里,每人收個百十來塊錢入會費。
今天布置你一本書,讀完你寫筆記,別人看不看不要緊,你寫就行;明天你要早起,在群里回復1,后天你要跑步,完事曬你的步數。
謂之“群力群策”、“互相監督”、“共同進步”。
這種運營方式,一般對組織者本身不會有太高的段位要求,不用是大V,也不用是網紅,隨隨便便一個“簡書推薦作者”就能做。
而關于這些付費入群的小家伙們,我想問一問,你平時都懶得做的事情,真的會因為花了一百塊錢而心疼到拔地而起堅持不懈么?
這種管理方式,跟幼兒園的阿姨教我們按時睡覺按時做游戲有何不同?心智不夠,拿錢來湊?
4.
2017,他們統稱這個叫“知識付費”或“知識紅利”。這件事情從源頭上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邏輯。
先給你灌雞湯,讓你想變好或變得更好,這本是件好事情,你當然不會覺得哪里不對。然后告訴你,社會發展速度太快,出名要趁早,機會也稍縱即逝,要行動起來去改變自己。怎么行動?怎么改變?敞開你的錢包,來我的Family!
于是,你暫時不用那么焦慮。他們,也做起了生意。
產生這種焦慮的本質原因,大概兩種:
1.
有些東西,你得不到,你卻想要。
換句話說,就是你的能力還匹配不上你的野心,所以你焦慮;
2.
你在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因為對于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向來不需要誰去推著執行。
類似上文提到的“知識付費”和“知識變現”的故事還有很多,在互聯網騰飛的今天,各個角落都在做著靠腦子和吸引注意力賺錢的生意。
5.
其實,寫這篇文章,實在是很不討好的一件事情,大家削尖了腦袋瓜寫些東西做一些事情弄一些氣氛,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知識能變現的階段。嚯,被我這個low貨這么一潑,涼了一撥。
還有人可能會說,你今天立了這個flag,如果將來某天自己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不覺得打臉么?
首先,這樣的事情,我不認為自己短期內能做得好。做不好還去做,不是謀財害命是什么?
其次,我即便將來做了,也不會覺得打臉的。
倒不是臉皮厚,因為雖然今天我帶著你們揭露了本質,看穿了形式,但我仍然相信有朝一日終會有人愿意中這個毒,上這兒當。
就像很多女人都知道自己為LV花出去的大部分錢都只是在為它的品牌故事買單,可仍鍥而不舍一擲千金,就像很多男人也都明白,皮囊之下有很多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們去關注,可我們仍然會酷愛大胸長腿。
首先要自己足夠好,其次要為買單的人負責任。
所以,在這里做兩個聲明:
1.
之于前面提到的課程,質量好壞我未作任何評價,一是因為我沒錢和時間去上,二是我學習效果這東西類似于王八和綠豆的關系,好不好值不值的不重要,看對眼了就成;
2.
并非攻訐或揭穿,只是覺得大拿們的吃相過于雞賊,也看不慣一些療效都看不清就亂花錢求藥的人,想給他們一些光。
當然,任何時代都不缺周瑜和黃蓋的故事,千金難買我愿意。
所以,已經入坑的您,別來噴我,開心就成。
6.
小時候,我的父母有個習慣,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某個方面表現得特別優異時,又或者電視里又播出了哪個寒門出貴子的故事時,總喜歡指著我的鼻子說,你看看人家!
然后就會想法設法不惜血本地送我去各種補習班去參與一些“吃得苦中苦”的補習,其實他們不知道我想學什么,我熱愛什么,又或者我也只是個有長有短,有圓有缺的平凡孩子。可能他們忙到最后,我都不能“方為人上人”,甚至與他們一樣,泯然眾人矣。
被逼著去補習班這種事情,在民間的說法里,叫做“望子成龍”。在心理學和價值論體系里,這叫做“期待性焦慮”,是父母對自我實現不滿足的一種焦慮轉移和重新構造。
可父母們是否知道,一個只有龍鳳呈祥沒有雞鴨豬狗的世界,會不會畸形或同質到如同活在末日?
7.
回頭看,焦慮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所謂知恥而后勇,知不足而奮進。
奮進,是找對方向一條路走到黑,而不是到處亂撞,勇敢,是堅持和執著,而不是一腔孤勇雞同鴨講,重點是要找對適合自己的路子。
可以很負責任地講,學習是一個講究深度和時間投入的長半衰期事件。不然國家沒必要搞什么“九年義務教育”和“985”、“211”工程了。大部分人的智商巔峰在大學前的那12.3年里已經體現地淋漓盡致。任何一門學問,指望著日后能通過一兩節課就能拔地而起,不存在的。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不是任何你覺得好的技巧都可以通過學習習得的。
比如李玉剛的唱腔,王寶強的傻勁兒,李白的半個盛唐和愛因斯坦的腦容量。所以,正在學的東西如果選錯了對象,那最后只會讓自己越學越焦慮。
但這樣未免讓人太灰心喪氣,但也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就好比健身鍛煉這件事情,不可能練了兩天就英姿勃發六塊腹肌,但只要堅持住了,對身心健康肯定沒壞處;就好比寫作,雖然沒辦法企及魯迅莫言,但總能幫你梳理自己的知識體系,建立自己的表達邏輯。
只是,孩子你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8.
其次,我想說一說學習的本質。
古人有云,“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也”。句子中的“術”,便是學習的本質。
學習任何東西,應該大致形成一個“學習-模仿-使用-反饋-學習”的閉環。而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學習一種工具或模型的使用技巧,比如語言學里的音標、拼音和語法結構,比如數學里的計算公式和數學模型,比如物理學中的各種定律和化學方程中最起碼的配平。
知識是一個不斷重疊和碰撞的過程。
重疊會不斷刺激記憶,像是讓肌肉一次次充血,最終達到硬邦邦的狀態,長成你的本能;而碰撞則會迸發出新的東西,讓你在深度和創新上更進一層。
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叫《賣油翁》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賣油的老頭,將一枚銅錢放在油瓶口,舀起油灌下去,居然一點都沒沾在銅錢上。問及技巧,老頭只說“我亦無他,唯手熟爾”。
這便是熟能生巧的典范,這個故事里面其實還隱含了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老翁一生的時間都在練習賣油這一個動作,不曾練過射箭、騎馬或讀書。從投入時間和鉆研深度的角度去看這個故事,行行出狀元就是這么來的。
這是“術”的層面。
總結一下:
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喜歡什么?想學什么?學這些東西用來做什么?是安身立命還是陶冶情操?其次是打算怎么學?花多長時間學?最后,要學會按階段的檢測自己學習效果如何?是否可以出師……
不帶功利心,便不迷信那些功利性標題渲染下的課程;明白自己的實際情況,就不會慌慌張張沒有方向。
若為了安身立命,需要一技之長,那市場上太多的烹飪,氬弧焊,挖掘機學校都可以滿足你,若是為了提高格調,那更沒必要操之過急。
至于怎么檢測學習成果?
舉個例子,比如你熱愛機車,我給你輛雅馬哈,你能給它每個零件都拆得七零八落,一一碼上號歸置好,這還不能說明學習效果已經達到,還需要多走一步,嘗試著把它們重新組裝成一輛摩托車。
在這里,我們能明白一個道理:個體的總和,往往并不能準確地等同于整體。
總之一句話,兄弟姐妹們,別亂花錢和時間,瞅準了刀刃再使勁!
是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