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A一個月前和領導請假去泰國旅游。臨行前兩周,公司開啟了討論半年的新項目,而小A就是新項目的負責人。小A陷入了糾結,不去度假的話報名團費就浪費了。去度假的話,新項目開展初期還需要他的統籌安排,而且女友小麗肯定會對他的爽約不高興。于是,行程照舊。
一周后,小A回歸。我們問泰國好不好玩啊,海水是不水真的那么藍,和女友的感情是不是更加甜蜜了呢?小A一臉無奈,別說了,雖然人在國外度假,心卻飛到國內項目。即使在預定好的浪漫海邊燭光晚餐上還在不停得接電話。女友非常得不開心,認為我敷衍她,還吵了一架。
當初啊,我就應該當機立斷直接退團不去。
很明顯,小A在不該勤奮的時候勤奮了。這是什么意思呢?
勤奮分階段,認清形勢是勤奮刻苦的前提。
在錯誤的階段發憤圖強很可能會毀了生活的其他部分。度假的時候還心系工作,結果是玩也不盡興,工作也沒效率。
勤奮需要方向。
可能你會認為勤奮就是把生活填滿,讓自己的業余時間都忙碌起來。這樣理解就是大錯特錯了。勤奮是抓住核心點,為之耕耘。
很多上班族業余報了很多興趣班,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你會看到市面上層出不窮的各種興趣班,比如舞蹈班,繪畫班,英語班等等。有的人覺得自己什么都想學,于是每天周旋在不同的課程之間。一三五舞蹈班,二四六英語班,周末專心畫畫。
記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你再好的時間管理一天也增加不了25個小時,它只是把要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濃縮到有限的24小時。要么提高效率,要么減少每天必需時間。我的建議是有所取舍,勤奮需分方向。
參加興趣班的最重要目的,無外乎提升生活品質,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品味上的。陀螺般趕場學習是你想要的嗎?更重要的是,在有限課程中學到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盤吸收,增加到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否是上完課就萬事大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是后者,但我知道肯定有很多這樣的人。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攝影文章,其中提到迪特拉姆斯的設計哲學-少即是多。這樣的理念也可以拿到生活中。勤奮不意味著越多越好,勤奮的精髓在于精,而不在多。這也是最近一直提倡的匠人精神。
勤奮意味著更多嘗試。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曾經在三年時間里嘗試了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最終敲定了碳化竹絲作為燈絲。我們普通人更需要多嘗試。一件事失敗,可能是你不夠勤奮,也可能是你的方向和假設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只有多嘗試多試錯才有助于你走向成功。
成功是勤奮的副產物,而不是必然產物。勤奮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勤奮一定不會錯成功。當一扇門被關上時,我們需要找出它的窗。
在你真的達到理想的效果時,請不要懊惱前期自己的“愚蠢”。我們要靈活看待不同時期的決定。要相信自己的決定在當時有限的條件是已經是最好。
抬起頭認清前行方向,低下頭埋首腳下之事。以勤奮態度,以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