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寄暢園,作為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以“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著稱于世。不僅受到清康熙乾隆兩代君王的青睞,更是令無數文人雅士心馳神往的一方妙境。
寄暢園之名,源于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詩句“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園主毫不掩飾自己渴望效仿先賢,寄情于山水間的心愿。
寄暢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初為惠山寺僧舍,后被南京兵部尚書秦金所得,辟為園,名“鳳谷山莊”。
秦金死后,寄暢園雖幾易其主,但始終歸屬于秦氏后人。到了萬歷年間,園主改易為時任湖廣巡撫的秦燿。
萬歷十九年,秦燿因政事紛爭解職歸鄉,回到無錫后,疏浚池塘,疊山理水,構筑二十景,形成了寄暢園現有的格局。
如此看來,所謂“寄暢”,寄托的其實是主人內心的郁郁不得志。仕途受挫,轉而移情山水,在一園之中打造一處可供心靈棲息歸隱的桃源,是古代失意文人做出的普遍選擇。
寄暢園中的景觀命名,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準確來講,園主以陶淵明為偶像,兼取老莊,把隱逸之思作為情感線索貫穿了構園的始終。
桃花洞,取自《桃花源記》中的“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知魚檻,取自《莊子·秋水》中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至于含貞齋,則是取自園主秦燿的詩句:“盤桓撫孤松,千載懷淵明。歲寒挺高節,吾自含吾貞?!?/p>
而說到“含貞”二字,我最先想到的卻是《易經》坤卦的爻辭——含章可貞。意為人有美德而不顯耀,是一種含蓄謙和的美好品質。
記得少年時的一位好友,是個溫婉聰慧的美人,她曾說,希望以后可以生養一雙兒女,男孩取名“含章”,女孩取名“可貞”。
當時的我,深深欣賞她的才情,這小小的心愿,或許她早已淡忘,可我多年來竟一直銘記在心。想必也是覺得十分美好吧。
據說,乾隆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秦園,便是寄暢園的別稱。
古幽之意,何以見得?除卻建筑古跡的留存、匠心巧運而不落痕跡的構景,更少不了參天生長的古木。
竹林花草,荒蕪了可以再生;亭臺樓閣,廢棄了可以重建。如今的匠人,能把做舊的工藝處理的以假亂真??晌í毮巧n蒼的古木,是在自然和歲月的滋養下一天天的形成,不可移栽,不可速生。
園中幾株枝干遒勁的香樟,樹齡都在四百年以上,還有兩顆桂花,也達到了百歲的高齡。它們的存在,對于寄暢園的滄桑變遷是不可缺席的見證者,也是最最珍貴的生命記憶。
論及古意,我卻更愛園中的流水。
園景再美,若無流水,總會少了些生機和氣韻。比起許多園林中靜態的水景,寄暢園的動人之處就在于那流淌的泉水,可觀其雀躍之姿,可聽其泠泠之音。
園中有八音澗,又名三疊泉。用黃石砌成的山體,澗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仔細聆聽,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材質的樂器,奏出一曲高山流水的樂章。
與蘇州的拙政園和留園相比,我甚愛寄暢園高低錯落之勢。
計成在《園冶》中寫到,“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又言“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
可見地貌是園林的根基,而寄暢園作為山麓園林,是謂擁有了天時地利,自然根骨清奇。
寄暢園中堆疊假山,延續了惠山的余脈,又做一池碧水,以成湖山相映之趣。人行園中,如入山林勝跡,尋古探幽之情備至。
若以園林類比人生,我愿為寄暢園,雖是女子,卻有男兒的格局和胸懷,在這天朗氣清的人世間闖蕩,看盡光風霽月的美景,則此生無憾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