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小松
人們對待外人的時候,總是一副笑臉相迎、耐心熱情。但是,對待自己親近的人,會毫無耐心、態度生硬。
我的朋友小美,和我抱怨,她姐姐在外人面前,都是一副和善溫柔的樣子,但每次對她,總是尖酸刻薄。
比如,別人曬娃,她姐姐會說“哇,好可愛的萌寶寶。”
而在小美的自拍照下,她姐姐評論:“你竟然還有小蠻腰?明顯PS過。”
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她姐姐會非常耐心,盡心盡力幫忙。
而她有困難的時候,得到的,卻是寥寥數語,和及其不耐煩的語氣。
小美說,外人對她姐姐的評價,都是溫柔熱心、善良平和。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姐姐不耐煩的樣子。
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有像小美姐姐一樣的人,總是把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而把差的一面,留給最親近的人。
這到底是為什么?
這是因為,被忽視的,往往如履薄冰。
如果對老板這樣的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會導致不好的結果:挨罵、失去工作...甚至更糟。
對此的恐懼,使你小心翼翼,對陌生人示好,會認認真真,思考自己說的每一個字。
被偏愛的,往往有恃無恐。
潛意識里,讓我們覺得安全的關系,會讓我們忘記好好說話,會讓我們索取更多,而且肆無忌憚。
而且,親人原本就對我們關愛呵護、毫無保留,對他們示好的話,收益不大,也就不需“費事”表達好態度了。
我們潛意識里覺得,他們不會離開,所以,才會一邊肆無忌憚、宣泄情緒,一邊事后后悔,埋怨自責自己。
比如,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發脾氣。
其實,父母并沒有說什么不好的話,都是在表達關心,比如“錢夠不夠花?不夠和爸說哈。記得吃早飯,晚上別熬夜。最近降溫,記得要多穿衣服”諸如此類。
而我們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哎呀,知道了,說了多少遍了,煩不煩?”
無論是父母親人,戀人還是朋友,都是因為親近而得以熟悉和理解。
當你覺得他們足夠親近,相處起來足夠自然的時候,就不想在他們面前偽裝。或者,也不是刻意偽裝,而是真實情緒的流露。
我們對身邊親近的人,總是抱有過高、不實際的期望。
其實,不是對方真的做了什么讓你大發雷霆的事,而是,你對他期望太高。
當實際與期望相差太遠時,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現差距,看不到,自己最初設定的,那不切實際的期望。
我們認為,即使我們沖他們發脾氣,擺臉色給他們看,也不會失去他們。
但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我們對親近的人發火、抱怨、無理取鬧、尖酸刻薄,這一切,讓他們也很受傷。
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往往會口不擇言,次數多了,時間久了,換了誰,都會疲倦,對你的包容也會慢慢減少。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任何一段關系,如果你只知道一味索取,而不愿付出,那這段關系走向的必然是滅亡,或者發展成畸形的狀態。
要知道,那個給你做飯,一心一意讓你健康的人,那個摸著你的頭,在你哭的時候陪伴你的人,那個對你傻笑,你打他卻不還手的人,那個給你擁抱,在你累時給你鼓勵的人,才是你最最應該珍惜的人。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多一些耐心,多一份包容,珍惜身邊一直默默關心,默默守護我們的每一個人吧。
我是果小松,每天一個小改變,輕松帶來大不同。
有點意猶未盡?請移步專題:《松鼠心理會,知識嘎嘣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