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像小孩,小孩子互相比玩具,老人之間比身體。
前幾天黃大媽就為此和鄰居鬧了氣。
黃大媽是個善良老實的人,一輩子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順著別人的話,不太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被別人欺負了也只會生悶氣。
那天她到小區花園散步,遇見了鄰居董阿姨,一起坐在長凳上曬太陽,陽光溫暖,兩個老太太聊得開心。
老年人聊天,不論話題如何發散,最后都會回到身體。
一般人都會比誰的身體更健康,老年人卻不一定,他們的社會功能喪失,經常感到孤獨,又缺乏安全感,特別渴望關心和關注。
黃大媽也是如此,和董阿姨關于誰的身體更不好的問題,爭論了半天。
一個說我的三高很嚴重,另一個說那都是常見病,我的糖尿病更危險;
一個說我的腰腿整天疼,另一個說你那都是小事,我的心臟病一發作起來就要命。
爭到后來,董阿姨急了,黑著臉懟了黃大媽一句:“我看你身體好的很,一點毛病都沒有,你是裝給別人看的,在我面前就別裝了”。
黃大媽愣了,想懟回去,又不好意思,就打著哈哈,草草收場,回家去了。
回到家,就開始生悶氣,一會氣董阿姨說她裝病,一會恨自己臉皮薄,總顧及別人的面子。
于是就覺得一股火氣在心里亂竄。
老伴看她氣鼓鼓的,就和她一起同仇敵愾,讓她發泄情緒,又講了幾個笑話,她笑了后說心里不堵的慌了。
老伴正得意,忽然聽她說道:“我想明白了,不能總為了給別人留面子,委屈自己。”
然后又大聲說:“我要重新做人,以后誰懟我,我就懟回去,要活就活得硬杠杠地,不活就拉倒。”
看著她滿頭的白發,頂著凜然的正氣,老伴趕緊給她打氣:“太好了,加油!”。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把人格分成四種:討好型、指責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討好型人格為主的人,內心自卑, 他們會為了取悅別人,而忽略自己內心感受。
他們潛意識到獨白是:我覺得自己無足輕重,我毫無價值。
于是他們不敢主張自己的權利,以犧牲自我為代價和別人相處,他們常常感到被輕蔑,壓抑的感受會讓他們患上身心疾病。
沒人會尊重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討好別人不如討好自己。
討好型人格的人,要學著關注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的感覺在一起,讓能量在身體中流動起來。
當然,性格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改變也要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