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確實很深奧——深遠、奧妙

曾經有段時間,工作上和同事們一起閱讀哲學相關的書籍,我承認當時的理解肯定不夠深刻。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再花時間復讀這幾本書。

哲學是什么

《哲學是什么》書中分別講述了哲學為何物、哲學的問題、哲學的方法和哲學的價值這四大部分。這一本書,雖然只是稍稍觸到了哲學的邊緣,但是我已經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一本書不在于多么深奧多么專業,它的價值永遠在于能拯救多少蒙塵的心靈。哲學是一門有歷史悠久的學問,人們關于哲學的定義有多種版本。

哲學(PHILOSOPHIA)是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人赫拉克利特創造的術語,本義是“追求智慧”。十九世紀末,日本學者西周(NISHIAMANE)將外文PHILOSOPHIA譯成漢文“哲學”。黃遵憲又將哲學一詞轉介到中國。中國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無哲學一詞,“哲”在漢語中的基本含義是“明智”,與外文PHILOSOPHIA的語義相貼近。外文PHILOSOPHIA按其本義是“愛智慧”,而非智慧之本體,哲學表現為對智慧永無止歇的追求。

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后,學界發生了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學定義:“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中外哲學的產生皆起源于疑慮與驚訝。譬如屈原之《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長詩,一百五十八問,皆是對宇宙人生的奧秘、對遠古神話的傳說的驚訝與疑慮。哲人正是由此開始了自己獨立的思索與探求。并且,驚訝與疑慮將始終伴隨著哲人的沉思。

哲學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驅使下,對一切能想到的事物(不論其虛實),追問其本質、關聯、共性的思考與探索。

愛因斯坦關于哲學的定義: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

十八世紀德國著名浪漫派詩人、短命天才諾瓦利斯(1772—1801)關于哲學的定義: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哲學活動的本質原就是精神還鄉,凡是懷著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活動皆可稱之為哲學。

哲學是對世界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就是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曾經有一位很杰出的女性,她的家庭婚姻生活不快樂,夫妻感情不好,由于智商高情商低,在工作單位也搞不好關系,其能力和價值總是被大大低估。如果她整日沉浸在這些眼前的瑣事當中,她會度日如年。但是她的心情常常很好,生活內容也很豐富。原因何在?原來她心中常常關注的總是地球生態、環境保護之類的事情,南京的百年梧桐被毀,她傷心動肝;黃河斷流,她痛心疾首。由于她的心思總在這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情上,眼前的痛苦被沖淡,相比之下顯得無足輕重。于是,她心態很好,生活也很充實。從她的個案,我們不禁聯想到,一個人的生活基調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思所想是大是小,二者完全是正相關關系:想得越大越遠越快樂;想得越小越近越痛苦。

這也正是哲學尤其是生命哲學的作用,因為與國計民生問題相比,哲學所關注的問題更大更遠。

為什么需要哲學呢?

從表面上看,哲學不能像很多自然科學那樣為人類生活才生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資料。但殊不知,最初的人類社會是沒有現在細分得如此具體的自然科學的,反倒是先哲們從根本上思考,在哲學思索中創造和發展了現在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許一個人不學習哲學,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好,但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卻處處在運用這哲學,只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了而已。也許哲學不能給我們帶來財富,但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從哲學方向,在根本上看待和解決問題,我們的視野會更寬廣和開闊。我們懂得了萬物有生有滅,暫時的困難和煩惱,僅僅是我們人生道路上需要翻過的一座山,需要跨過的一條河而已……

一個會思想的人,是不會被這個世界輕易左右了的。人可以沒有手腳,甚至頭,但是,人不能沒有思想。 由于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真正意義上的活過,其實,不是跟著別人走了多久,而是獨自走了多遠。這樣的人,似愚非愚,大巧無巧。但他們,卻在思考中抵達內心的寧靜和豐富。

對于一個活得清醒自覺的人來說,生活和工作是不可以沒有哲學的。哲學能夠幫我們走出心靈困境和眼前的不快,重新獲得開朗的心境和快樂平靜的人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